第七百零三章 第三批留学生……回国!(第4/6页)
徐云原先的想法是把这事儿交给时间,华夏如今的人才不少,自己摸索应该也能摸索出一条路。
虽然这种摸索的方式可能会浪费很多时间,但徐云在其他方面已经让兔子们有了领先的身位,一负一正相加,顶多到时候大家都处于同一个起跑线罢了。
结果没想到的是。
钱方琳此时居然回到了华夏,而且钱秉穹描述的是“钱方琳夫妇”。
换而言之……
戴明生也是与她一同归国的。
戴明生在未来虽然没有获得诺奖,但却入选了海对面院士和德国科学院院士,康奈尔大学教授兼副校长,在集成电路的历史上都小有名气。
如今这样一位大佬回国……
徐云在计算机以及芯片上的最后一块拼图,就这样毫无征兆的拼接上了。
蓦然。
徐云的脑海中毫无征兆的浮现出了一首绝句:
崆峒访道至湘湖,万卷诗书看转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不过很快。
徐云便将这股感慨抛到了脑后,与钱五师极有默契的对视了一眼,异口同声的对钱秉穹问道:
“秉穹同志(老钱),这次海对面发生了什么?”
无论是那七十多位的副教授大佬,还是钱方琳夫妻这种没有任何理由回国的计划外之人,都明确的表明了一件事:
这第三排留学生回国的路上……不,准确来说应该是回国之前,一定发生了某些特殊的变故。
正是这个变故,让很多不准备回国的学者受到了影响,甚至改变了原先不回国的态度。
可这个变故会是什么呢?
角楼被飞机撞了?
美乐帝被人爆了脑袋?
李梅烧烤又重新开业了?
从只有一百多号人回国不难看出,这个变故的范围一定不大,不太可能是针对华夏人群体的政策问题——否则回国的人最少都得翻一百倍。
但与此同时。
能够让如此多的科学家回到华夏,那么这个变故的影响力一定不低,而且大概率发生在物理界。
奈何徐云和钱五师费解心思,都想不通有什么事儿能符合这个变故的情况。
看着一脸疑惑的二人,钱秉穹则伸出手掌朝下压了压,示意他们稍安勿躁:
“嗳,你们别急嘛,你们总得给我说话的机会是不?——我又不像小徐那样喜欢搞断章。”
徐云:
“?????”
接着钱秉穹顿了顿,继续说道:
“我刚刚不是说了么,在回国的这批科学家里,有很多人获得过世界性的荣誉。”
“比如说贝尔奖、卡林加奖等等,连诺贝尔奖得主都有两位呢,还有……”
钱秉穹说话的时候徐云一直在边听边点头,但很快他便察觉到了有什么地方不对:
“等等,秉穹同志!”
只见他出声打断了钱秉穹的介绍,目光紧紧的盯着这位大佬:
“您刚刚说什么?两位诺贝尔奖得主?”
一旁的钱五师和陆光达也将视线锁定了钱秉穹,如果不是徐云开口,他们原本也要打断钱秉穹的话。
钱秉穹则很是淡定的点了点头:
“没错,两位。”
徐云顿时呼吸一滞。
在他穿越来的后世。
以华裔身份获得诺奖的一共有11人,分别是:
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高行健、钱永健、高锟、莫言以及屠鹿鸣。
另外还有两个和平奖授予了两个沙币,此处不多赘述。
同时伍连德先生在1935年成为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是华人世界的第一位诺贝尔奖候选人。
而在眼下这个时期。
华人诺贝尔奖的得主有且只有两位。
一位是徐云很熟悉的杨老,现在应该叫他小杨或者杨先生,他的回国徐云是事先知晓的。
另一位则是徐云从未考虑过的……
想到这里。
徐云整个人不由深吸了一口气,朝钱秉穹说出了一个名字:
“秉穹同志,另一个回国的诺奖得主莫非是……李政道先生?”
“……”
钱秉穹沉默片刻,轻轻点了点头:
“没错,正是政道。”
得到了钱秉穹的答复,徐云的眼中顿时出现了些许失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