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八章 震动的编辑部(第6/7页)
“不瞒您说,古兹密特先生,我从去年开始便一直在思考基础模型的一些问题。”
“比如我在提出SU(3)八重法理论时,跳过了基础表示3,这一点一直让我感到不安。”
“因为它是推导其他表示的基础表示,应当有物理意义——对基础表示最逻辑的解释是它应当相应于一种基本粒子的三重态,而其他粒子均可由它构造出来。”
“可是我一直找不到已知的粒子来填补它,但如今看到这篇论文我才意识到……分数电荷其实也是可行的。”
说到这里。
盖尔曼又忍不住看了眼手中的论文。
基础表示3。
这算是盖尔曼这些年的执念之一了。
了解物理史的同学应该都知道。
早在1949年。
费米和杨振宁曾提出π介子是由核子-反核子组成的假说,认为核子是更基本的粒子,以解释其他一些粒子的组成。
但该理论不能解释奇异粒子的组成,因此并没有被广泛接受。
1956年。
霓虹物理学家坂田昌一进一步提出了下一层次的基本粒子为p,n,Λ,也就是坂田模型。
坂田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各种介子的组成,但在解释重子组成时遇到了困难,如不能排除自然界中不存在的pnΛ粒子(S=-1)。
盖尔曼则在以上两者的基础上用杨-米尔斯理论来描述强相互作用,了解李群后意识到他所研究的八个生成元相应于SU(3)群,于是便决定从这里进行入手。
但如此一来。
一个新问题就出现了:
SU(3)群的基础表示为3维,坂田曾用这个表示来代表三个粒子(p,n,Λ)。
盖尔曼通过研究并不相信这三个粒子是基本粒子,但他也不能确定这个基础表示应当是什么。
但他又不愿放弃SU(3)对称性,于是便简单地跳过这个基础表示转向了下一个方向,即8维表示。
他发现自旋为1/2,宇称为正的8个重子正好适合他的八重法方案。
所以盖尔曼由此提出了八重法,并且随着Ω-粒子的发现正式被广泛接受。
但那个被跳过的基础表示3,却一直像一根刺卡在了盖尔曼心头。
寝食难安倒不至于,但确实经常牵扯了他的大量心神。
但如今随着这篇论文的出现,盖尔曼忽然发现了一个新世界。
论文中提到了一个‘靴带方法’,引入了同位旋对称性,如此一来就让分数电荷存在了物理上的可能性。
也就是在ν=1/3的时候,平均每一个电子分到三个磁通。
这种时候,磁通和电子的搭配有很多可能性。
从体系能量最低的角度来考虑,应该是一个电子分到三个磁通。
不夸张的说。
在看到这个理论的时候,盖尔曼世界都变亮了。
同时那个所谓的元强子模型除了物理现象、数学推导极其完美之外,在个人感官上也相当符合盖尔曼的口味。
当然了。
如果徐云此时能够看透盖尔曼的内心想法,多半会有些无奈的摊一摊手。
符合盖尔曼口味……
这几乎是一种必然好吧。
毕竟……
徐云和赵忠尧所优化出来的元强子模型,其中有很多灵感都来自盖尔曼提出的夸克模型呢。
这相当于你穿越到2006年给辰东看《遮天》,他不喜欢才怪呢。
“对了。”
随后盖尔曼忽然想到了什么,迫切的对古兹密特问道:
“古兹密特先生,这是哪个实验室写出来的论文?”
“加州理工?巴达维亚?劳伦斯伯克利?还是德国的海森堡先生带领的CERN?”
古兹密特在给盖尔曼论文的时候特意敛去了有着作家署名的封面,因此盖尔曼虽然看完了论文内容,但却不知道论文的作者是谁。
此时他嘴里冒出的这几个名字都是当世的顶尖实验室,内中大多都坐镇着一位或者数位顶尖的大佬。
比如加州理工目前的理论物理当家人是理查德·费曼,再过四年后的诺贝尔奖得主。
在徐云穿越的那个年代,《费曼物理学讲义》搞理论物理的几乎人手一套。
巴达维亚嘛……
则是未来费米实验室的前身。
也就是将来海对面最大、全球第二大的高能物理实验室,1955年诺奖得主波利卡普·库施目前便供职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