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五章 权威……真的错了!(第2/5页)

“您看这里,坍塌密度的流密度1.533,对吧?”

老郭点了点头。

徐云便又提笔写道:

“您看哈,我们先定义一个输运平均自由程,插入平均散射角余弦,中子就会有外推距离d=2λtr/3。”

“对特征系数的倒数开根,具体的数值先不说,外推中子的数字肯定要小于中心A区域的发散中子数量,那么计算出来的怎么可能会是一个大于1的数字呢?”

“所以很明显,诺里斯·布拉德伯里一定少计算了……某个散度的情景。”

陆光达顿时瞳孔一缩。

早先提及过。

由于这个框架是诺里斯·布拉德伯里所计算出来的缘故。

因此拿到文件并且翻译过后,陆光达等人只是简单的做了一次核验便直接拿来用了。

毕竟这份文件之前推动了很多卡壳的项目进度,不可能会是气体交换膜那样被人动过手脚的东西。

这种做法就好比你要用电脑设计一个物理模型,某天你恰好得到了一台主机。

这台主机经过初步检测,跑分啊、启动啊、上网啊、下片啊这些功能都没什么问题。

因此你对它的内部构造虽然好奇,但由于物理模型的设计要紧,所以你就没去管具体零部件的情况直接开机使用了。

而眼下徐云点出的这个环节就相当于在告诉他们:

亲,这台电脑的CPU某个线程有问题哦——不是被人刻意动了手脚,而是厂商从生产环节便出现了纰漏,连厂商自己可能都不知道哟~

想到这里。

陆光达便忍不住拿起徐云面前的稿纸和笔,认真的看了起来。

众所周知。

中子运输方程的框架很广,不过其中特别重要的概念不多,满打满算也就十来个而已。

而在这些概念中。

对数能降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指的是中子在物质中运动时能量的损失率,表达式是u=lnE0/E。

其中E0是中子散射前的能量,E是中子散射后的能量,u就是对数能降。

有了能降的概念以后。

便可以定义某种物质的平均对数能降了。

也就是中子与这种原子每次散射所产生的平均能降:

ξ=Δu-≈2/(A+2/3)。

这个是平均能降的近似计算式,可对原子量A大于10的原子使用。

这样就可以计算出以某种原子制作的材料作为靶心时,中子平均需要散射多少次才能从E0降到指定的E:

Nc=u,ξ=lnE0-lnEξ。

举个例子。

中子从2MeV(裂变中子平均能量)慢化到0.0253eV的能降,就是u=lnE1/E2=18.1856。

当然了。

能降这个概念在后世也进行了部分概念迭代,更多被应用在反应堆领域。

不过眼下这个时代这种概念还是很主流的,无论国内外都要到80年代才会进行版本更新。

而对于一枚降能的中子来说。

它的‘一生’则要经历慢化和扩散两个过程。

其中慢化的平均时间称为慢化时间,扩散的平均时间称为扩散时间。

中子寿命呢,就可以表示为慢化时间加扩散时间——这应该算是小学一年级难度的加法……

换而言之。

中子在一次核反应中存在的时间,可以用自由程除以运动速度得到,也就是对平均能降进行积分。

等到了这一步。

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便出现了。

这也是一个在量子力学与流体力学、以及电动力学中都广泛出现的概念:

流密度,j=ρv。

所谓流密度,指的是可以用来描述系统内物理量变化的一个量。

从它的样子就可以看出它的意思:

密度乘以速度。

密度代表着微元,而速度是与系统边界相垂直的,这表示着离开或者进入系统的微元。

在核工程中。

取中子密度为n,则有中子通量密度,也是中子流密度中子Φ=nv中子/(m^2·s)。

也就是每秒经过单位面积的中子数量。

既然中子通量密度可以衡量体系内中子水平的变化情况,再结合到宏观截面Σ具有反应概率的物理意义,所以就可以定义核反应率R中子R=ΣΦ中子/(m^3·s)。

这代表着发生核反应的概率,也就是平均单位体积内单位时间内反应掉多少个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