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 蒸馏的弊端。(第3/4页)

反倒是铜管的相关过程没啥难度,谢老都管直接从府院的库房里便找出了几根铜管。

老苏虽然是个清官,但家底还是相当丰厚的,毕竟这是宋朝嘛。

按照先有的物价换算,老苏的年收入大概等同于后世税后800万,这种工资哪怕在北上广都算是高收入群体了。

随后徐云将几个物件组合成了一个简单的蒸馏设备,将谢老都管从汴京第一酒楼樊楼买来的白酒倒入了烧瓶里。

在元代以前,华夏古代的酒水基本上都是发酵酒,高度在十度上下。

有些还带着不少的粮食渣子,所以才会被叫做‘浊酒’。

谢老都管买回的几坛酒浓度大概接近二十度,使用的是麸曲酿制,基本上可以说是现今能找到度数最高的酒水了。

简而言之……

将就着用吧。

一切准备就绪后。

徐云垫上石棉网,在简单改造的灶台上点起了火。

老苏则跟个好奇宝宝似的在边上看来看去,侧着脑袋看了会儿烧瓶:

“王林,你这在杯底垫上石棉的意义何在?”

徐云一边调控着下方的火量,毕竟这年头可没有酒精灯这玩意,一边对老苏解释道:

“主要是为了防止蒸馏烧瓶……就是这几个玻璃瓶因为受热不均匀而破裂,起到分散热度的作用。”

老苏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接着想了想,走到灶台的另一侧。

随意选了口锅,将它翻面。

可以明显看到,铁锅中间部位的痕迹要比边缘重很多。

“受热均匀……均匀……”

看着手中的这个锅,老苏忽然意识到,这个世界上似乎还有很多很多自己不知道的知识……

两刻钟过后。

第一批酒水顺利蒸馏成功。

徐云将酒水倒出了一小杯,递给老苏:

“您尝尝?”

老苏颇有兴致的接过酒杯,先是放在面前打量了一会儿,方才放到嘴边,轻轻的抿了一口。

几秒钟后,这个小老头顿时眉头一扬:

“好烈的酒!”

徐云见状,微微点了点头。

头批蒸馏的酒水度数大概能达到35度,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无疑是相当相当烈的酒水了。

同时因为蒸馏了一次,这种酒也被称为一锅头。

没错。

一锅头。

很多同学可能不知道,所谓的二锅头并不是牌子,实际上指的就是经过第二轮蒸馏出的酒水,度数大概在56-63之间。

没用的知识又增加了.jpg。

随后徐云将这批蒸馏好的酒再进行了处理,进行了第二轮蒸馏。

第二轮蒸馏的时间明显要比第一轮长不少,足足半个时辰过去,二轮蒸馏方才成功。

接着是第三轮……

一个时辰后。

看着面前有些浓稠的液体,徐云微微摇了摇头。

或许是设备准备不充足的缘故,三轮蒸馏后的酒水浓度只达到了70%左右,和80%有着比较明显的区别。

到了这一步,基本上就代表着土法蒸馏达到了上限。

想要进一步提纯,要么用苯之类的夹带剂,要么用变压精馏。

要么就是……

用上徐云准备好的锭子碱和食盐。

锭子碱就是小苏打,主要成分为碳酸氢钠。

它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且容易吸水形成一水或者十水碳酸氢钠。

食盐的成分就更简单了。

主要为氯化钠,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

这玩意儿在有机实验中常用的干燥剂,对溶剂进行脱水。

徐云准备先利用碳酸氢钠带走体系中的水,再利用过量氯化钠除去体系中残留的水分。

如此一来,制作出的酒精浓度不说99%吧,95%还是不难的。

随后徐云将小苏投放到酒精溶液中,几分钟不到,底部出现了大量的粉末状沉淀。

徐云将这部分沉淀滤出,把溶液倒入了一个新容器,加入食盐搅拌静置。

二十分钟之后。

一股极其刺鼻的味道出现了。

作为生物学的苦逼人,徐云基本上在闻道这股味道的瞬间,便能判断出目标酒精的浓度最少都在95%以上。

一旁的老苏有些好奇的拿了个小勺子,从瓶子里舀了点酒精,不怕死的尝了一点。

结果刚一入口,便被呛的连声咳嗽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