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第4/5页)
应小满心里咕哝着,推了一把七郎,“别说了,我娘眼泪都下来了。”
义母果然在屋里泪汪汪的,不住地抹着发红的眼角。
“七郎这么一说,我心里就安生了。”
应小满:……?
义母抹着泪说起去年的旧事。
义父头七停灵的灵堂上,邻村张家的妇人死活要把应小满拉走,说她是张家扔去山里的娃儿,如今要寻回去。义母当时跟他们拼命地争,怕这帮子陌生人把自己辛辛苦苦拉扯十五年长大的女儿给带走,怕他们对女儿不好,怕小满被带回张家又给转手卖了。
但小满当真留在了应家,义母夜里却又从此经常睡不踏实。
有时候半夜醒过来,会想,小满会不会真的是隔壁村子张家的女儿?那天闯灵堂拉扯抢人的妇人,当真是小满的亲娘?自己把小满带来京城,拦阻了一家骨肉团聚,以后下地狱见阎罗王,会不会论罪啊……
直到今天被七郎一句道破疑窦。
小满被抱回来得太巧,多半不是山里捡的。而是提前约好人家,直接抱养过来。
如此说来……小满不是张家扔去山里的苦命女婴了?
义母挂着如释重负的泪,劈头盖脸痛骂一顿张家无耻。起身去屋里摸索半日,取出当年的襁褓。
“我就说!邻村张家虽说家里有几亩田宅,吃用不算穷人家,但把自家女儿往山里扔的货色,哪舍得用这等好料子做襁褓!”
义母捧着淡红褪色的旧布帛出屋,骄傲地迎风展示,“伢儿,拿过去给七郎瞧瞧,肯用这种好料子做襁褓的,必定心疼自己生养的女儿。我家伢儿的亲生爹娘人品不会差!”
应小满捧着自己两尺长时裹着的粉色旧襁褓,时隔多年,似乎还能闻得到奶渍,尴尬得耳尖都微微发红:“多少年的料子了,娘赶紧拿回屋里去。给七郎看什么……”
晏七郎已经抬手接过去。
当真借着灯光,把布料迎风展开,仔细细细查看。
“果然是好料子。”他以指腹捻了捻, “厚实提花织锦。不像寻常乡里人家用的布料,倒像是城里的富裕人家常用的料子。”
晏七郎举着襁褓就想跟布料主人商量,“小满,这幅襁褓可否给我手里几日,我拿去给有经验的织户看看——”
应小满劈手夺去,收去怀里,才不给他。
“你别多事。管他穷户富户,我只认自家爹娘,旁的不认。襁褓布是我娘非要留着。叫我自己说,挖个坑埋了最好。”送去屋里叮嘱老娘收好,再别拿出来了。
这一送就是半天没出屋。
义母听到女儿那句理直气壮的“我只认自家爹娘”,搁心里整半年的张家心病又去了,顿时哭得眼泪止不住,紧紧抱住女儿。
“我的儿,应家穷门小户,吃穿都不得好,比不上你亲生爹娘家,这些年委屈你了……”
“我在应家一点都不委屈,你们是天底下最好的爹娘!”应小满也哭了。
窗上灯光映出屋里两个影子。母女俩呜呜咽咽地抱在一处。
灯影晃了晃。炕上酣睡着的小阿织被吵醒了。
“婶娘,阿姐,你们哭什么呀……呜呜呜……”
窗上很快又多了个小小的影子。阿织不管三七二十一加入阵营,先哭再说,母女三个哽咽着抱成一团。
七郎站在树下,拨弄桌上整整齐齐码好的鸡骨头。
刚才义母无意中转述的一句话,引起他的注意。
【这辈子手上身上处处沾血。】
对于打猎为生的猎户来说,这句话没错。
对于聚啸山林、翦径为生的盗匪来说,这句话同样不错。
二十五岁拖着瘸腿来到汉水边的村落谋生。三十岁成亲。三十五岁抱养小满。
文档中记载的那位擅长铁爪,弱冠年纪的“庄老九”可没有瘸腿。
二十岁到二十五岁,短短五年期间,应家义父人在何处?可是无声无息地居留京城,替某家京官大户做护院,争斗中瘸了腿?
思绪飘散间,木桌上一根根拆散的鸡骨头又重新拼好成骨架子。哭声渐渐减小,七郎瞥了眼屋里依旧抱在一处的母女仨身影。
按经验来看,还要再抱一会儿。
思绪跳去另一桩事。吃冷圆子说到半途时,被雁二郎意外打断的那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