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峰回路转(第5/6页)
庭渊注意到他这一行为,虽有疑惑,并未挑明,打算私下再问。
除了这些信件和海螺,杨成忠的房中就没有其他可疑的东西。
县衙的衙役将案件相关的人都捆好了,县令寻来请示伯景郁。
“大人,是否返程?”
伯景郁看向庭渊,庭渊点了个头。
县令退了出去:“下官在庄外等候。”
三爷听县令在伯景郁面前自称下官,更是肯定了自己之前对二人身份的猜测。
对二人更为恭敬,客客气气地将二人送出庄子。
伯景郁扶着庭渊上了马车。
出来溜达这么久,庭渊早就饿了,天色将黑,等他们回到县城,估计都宵禁了。
好在出门前伯景郁让侍卫买了食盒,食盒里还有些点心。
伯景郁将水递给他,“慢点吃,当心噎着。”
庭院接过水袋,吃了块糕点后,饥饿感才消失,他将糕点递给伯景郁,“你也吃点吧。”
伯景郁往后退了一些,“我不吃糕点。”
庭渊这才想起来,伯景郁之前就与他说过,自己不吃糕点。
他问:“为什么?”
伯景郁道:“小时候院子里养了很多金鱼,照顾我起居的嬷嬷端来厨房准备的糕点,我一时兴起将用糕点喂鱼,几息过后鱼就全都死了。”
“有人在你吃的糕点里下毒?”
伯景郁点头:“是,西州叛军不断潜入京城刺杀我父亲,当时我堂兄已经病入膏肓,朝堂上就靠着父王和舅父在撑着,我父亲更是住在宫内,他们没机会刺杀我父亲,便把主意打到我的身上,若我死了,我父亲肯定要出宫,这样他们就有机会在父亲回府的路上刺杀。”
庭渊听着有些后怕,若当时伯景郁没有心血来潮喂鱼,死的便是他。
连他舅父见了他都要行礼,眼前这个人怎就如此没有礼数。
庭渊脑子里压根没有行礼这个概念,他与哥舒之间也不行礼,没养成见谁都行礼的习惯。
庭渊:“我即将年满十九。”
伯景郁:“也没有年长多少,你是如何想到要承办学堂,让男女一同入学?又是如何做到让所有百姓都歌颂你的?”
后面的话伯景郁没说,难不成这好名声都是庭渊找人宣扬的?
在京城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有些朝臣经常找些读书人歌颂自己的丰功伟绩。
上街走上一趟,随便坐进一个茶楼,都能听见朝堂上一些气人的官员被说书的歌颂。
下意识地伯景郁就觉得庭渊也是这样的人,如此年轻就被百姓歌颂,还如此没有礼仪观念,他怎么想,都不觉得这个人配得上“大善人”这个头衔。
能让百姓歌颂,说明这个人无论是品行、学识、才干都应该是顶好的,不说受文人追捧,起码也得在一方文人中有极高的地位。
庭渊听他这么问,心中就已经完全明白了,这是觉得他德不配位,名不副实。
庭渊见哥舒没有说话,想来也是想让他自己为自己辩解,于是便道:“承办学堂从来都与长幼无关,只有想与不想,我有足够的钱财支撑自己承办学堂,愿意让女子一同入学,那是因为女子从不比男子差,她们也应该受到尊重,而非被困在四四方方的宅子里,女子也有读书识字的权利。至于百姓们为什么歌颂我,你要去问百姓。”
对于庭渊这个回答,哥舒满意地点头。
虽庭渊不知伯景郁此行来居安城的目的,却也在冥冥之中为他指明了一个方向,从不同的角度与哥舒的想法不谋而合。
关于百姓的事情,百姓最有发言权。
伯景郁听完庭渊的话,不否认庭渊的话有道理,也不否认他的观念,但他仍旧觉得凭借承建学堂让男女一同入学读书,不足以让百姓称呼他为“大善人”。
伯景郁问:“善人可曾写过什么诗,写过什么字?又或者为百姓做过什么善事?”
庭渊摇头:“我不曾写过诗,也不曾写过什么字。至于是否为百姓做过什么善事,得看我做的事百姓是否从中收获了利益,百姓是否觉得我做的是善事,善无大小之分。”
哥舒拍手呼应,“说得好,善无大小。”
伯景郁顿时心中警醒。
庭渊继续说:“路上看到一人跌倒上前扶起,是善。路上有坑容易让人跌倒,将坑填了,也是善。让人将路检修遇坑填坑立牌警示路人,还是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