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章 大礼(第2/2页)

“皇上放心,老臣也定会办好老臣的差使。”

“介夫,你的差使呢?”

杨廷和禀报说:“陛下说的语言家之事,应该便是钻研音韵之人,也就是所谓的训诂学。”

“训诂学?”朱厚照眨巴了下眼睛。

“便是专门研究古书中词义、语法的学说。”

“喔?这么说来,我大明也有这样的人才?”

杨廷和肯定的说:“盛世之期,自然不缺。”

“好。这样……”朱厚照摸了摸鼻子,稍做思考,“你将这些人集中起来,南京也好、杭州也好、京师也好,总之选出地方,建个专门的汉文馆,将前代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汇总,将当代正在研究的也让他们分门别类,大明那么大,方言有成千上万,将其中影响较大的进行定义和命名,并和官话的区别和关系都弄懂弄透。”

杨廷和禀奏,“陛下所交代之事都不难,不过却不知要研究到何种地步,研究起来……又用作什么?”

“朕想让汉文馆出一版词典,用于推广官话。至少要让考中进士的读书人先学会讲官话。”

这是很浅显直接的目的。

实际上是去润物细无声的进行影响。

语言不通,一旦有战乱,族群就很容易分裂;语言只要通,就是两边打得热火朝天,但每个人下意识都知道,对面和我同一族的。

便如南韩北韩,互相打得再狠,实际上都想统一对方。

可惜在眼下的这个条件下,全民推广是几乎不可能的,但作为皇帝他可以在权贵和官僚阶层提出要求。这样一来,就会营造成一个现象:会说官话的身份尊贵。以此来诱导更多的人学会讲。

至于什么为官话,什么为方言,朱厚照希望有一帮学者为其正名,由他们出一版真正的词典,国内国外的都可以学。

所以这关键就是词典。

杨廷和并不陌生,前代也有大文学家做过这类事,“微臣明白了。”

“这个可能会比帝王和名将传记慢一些是不是?”

“是,或许需要两年的时间。”

朱厚照微微沉吟,除了语言、重要的文化符号,其实还有一个,“既然做了,那便专门拨一笔银子好好的做。能不能再绘一份地图?”

共同的生活着的地理区域。

这也是一个民族群体形成共同认识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