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 膨胀式发展的超导材料产业,西海大学就是冤大头?(第4/5页)
至于研究成果方面,因为牵扯到非常复杂的计算和研究逻辑,而结果只有王浩一个人知道,同时,信息非常的简单,泄露出去是很容易的,王浩才在提交机密成果报告,只是说了一个‘M1型’的代号。
那么研究对应的高温超导材料,肯定不能在国际公开的实验室。
其他几人都开始认真思索起来。
成果信息,就是这样了。
至于后续要怎么研究对应的高温超导材料,还是要在内部讨论后,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决策。
……
在和王浩面对面交谈以后,赵恩顺和其他人快速返回了首都,针对对应的超导材料研究进行讨论。
西海大学则还在继续聘任代数几何领域人才的工作。
大学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签下了九个代数几何领域的学者,包括四个从国外返回的学者、三个博士毕业生,还有两个从其他国内高校跳槽过来年轻讲师。
代数几何的圈子很小。
西海大学的一套动作,引起了圈子里很多的讨论。
其他国内的高校也在讨论着,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西海大学,会快速聘任大量代数几何的学者。
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呢?
“难道西海大学是要以王浩为中心,建立一个纯数学的研究体系?”
“但是,王浩的主要研究领域,应该是数论以及偏微分方程吧?”
“王浩只有一个,代数几何还是个小众领域,签下再多的学者有什么用?”
“发展大学的代数几何水平?”
“这有什么用!”
国内代数几何的第一高校是首都大学,说首都大学占据这个领域的半壁江山,是一点都不为过的。
但是,即便是首都大学,专业从事代数几何研究的学者也不多。
大量聘用代数几何领域的学者,怎么想都非常的不划算,代数几何领域就是纯数学的研究领域,研究只能靠经费补贴,没有任何的产出可言。
另外,相比其他数学领域来说,代数几何想要出成果的难度更高,即便是能够出成果,国际影响力也很低。
很快。
国内高校内部就流传了一个‘稍微靠谱’的说法,西海大学准备建立一个对于代数几何研究很友善的环境。
西海大学的目的就是把比尔卡尔从水木大学挖过来。
这个传言说的有声有色。
国内工作的菲尔兹得主非常稀少,能说出来的就只有三个——邱成文,王浩以及比尔卡尔。
邱成文,年龄七十以上。
比尔卡尔还不到五十岁,相比来说还是年富力强。
王浩则只有二十七岁。
如果西海大学能把比尔卡尔挖过来,他们就拥有了两个年轻的菲尔兹得主,数学领域的影响力肯定得到大大提升,不说未来赶超国际,但挤进国内顶尖是有可能的。
邱成文相信了这个说法。
他也知道西海大学的动作,但完全想不出是为什么,而高校内部流传的版本,就感觉非常符合实际。
到时候,能有两个年轻的菲尔兹得主,最少在顶层数学人才来说,已经追上了国内顶尖高校水平。
一个王浩,就能顶上很多顶尖人才了。
再来一个比尔卡尔,增加人才数量的同时,还大大拓展了覆盖的领域。
他们就是西海大学的招牌,原来肯定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进来,从而让西海大学的数学得到快速发展。
邱成文顿时变得非常担心,比尔卡尔去了西海大学后迟迟不归,甚至连一个电话都没有。
他都有心打电话直接问问。
对面的首都大学就是另外一种感受了,针对比尔卡尔被挖角的事情来说,首都大学就是个喜闻乐道的看客,他们当然会希望水木大学的人才越少越好。
同时,有些教授则更关心西海大学对于代数几何人才的招聘。
比如,高振明。
高振明是国内代数几何的领袖级人物,好多人都认为,他和比尔卡尔差的只是一个菲尔兹奖牌,能力和领域贡献差距并不大。
高振明自然也是很有地位的,但因为从事的是小众领域研究,有地位似乎也没什么意义。
比如,他无法给手下带的优秀博士生安排工作。
首都大学的正式岗位数量有限,代数几何领域的博士生,想要留校工作非常的困难,再加上对外的招聘,平均两年能轮上一个就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