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以国为重,天家岂非次之?(第3/4页)
要搁以前,临行前都是会有专门宴请、勉励、指点的!
现在,连投递的诗文都收不到回音,更遑论能见个面拜见一下、听一听风声了。
他们哪里知道,这些总督和藩台还有他们眼中位高权重、扯得上一些关系的高官,现在的注意力全部在即将召开的国策会议上。
多么大的变动,多出来多么多的好官位!又不是每个位置都像总理国务大臣、新多出来的国务大臣、兵部尚书等等位置一样目前只被推举出来一个候选人。
距离国策会议正式召开只有不到十天的时间了,他们不得好好联络、交换一下意见?
这可是比嘉靖元年朝堂上“新旧党之争”时波及面更大的一次人事变动了。
黄锦也很忙,但他现在忙的事与别人不同。
张佐、黄锦、麦福、章奏这四大潜邸内臣里,如今只有他黄锦和张佐、章奏都还留在宫中,但各有分工。
张佐负责司礼监,太监们的管理以及与地方镇守太监的联络、内廷与外廷之间的联络对接是他负责,章奏主要负责的则是皇庄、皇明大学院以,而黄锦除了内档司和厂卫,更是多了与那十六家国企以及宫中营造采买有关的诸多事。
现在报到他这里来的,是明报行那边派驻的督举太监传回的消息。
“黄大珰,能不能从御用监等处再调一些工匠来啊?那字典要得很多,刻印的人手太缺了。报行倒是又腾出了几处临时的宅子,但没人啊!”
原来许多盐场、铜场等本就是由内廷负责的,十六家国企的原身不知有多少是太监在管。如今都折成了天子的“股份”,皇帝自然也要派人代表。只是以前叫提督、提举的,现在都定名为督举太监,只是有查账的权力,有联络的义务。
黄锦闻言就问:“怎会忽然要这么多?”
“各省都派人到明报行那里订了啊。另外,要得最多的便是京城书商,想必是因为明年会试。”
“……知道了,你先回去,我向陛下请奏一下。”
回到养心殿内,他把情况说了说。
朱厚熜搁下了笔,想了想。
“各企业都在抢工匠吧?”
黄锦叹道:“是啊。为这事,各家都快在奴婢这和工部那吵翻天了。过去在京匠户,以锦衣卫、内廷及工部管得最多。”
被视为义务应役、给发一些粮饷的工匠,现在都要与这十六家企业签正式的雇佣协议、确定薪俸编造名册了,它们除了在《明报》上招聘高端人才,如今还在抢工匠。
都仗着此时手里有些启动资金,况且工匠的薪俸又不用现在就发放。
不敢抢的,恐怕也只剩下内廷诸监局那些还担负着没有实施采买政策、为皇宫造办一些器物的工匠。
“那便酌情调一些人去吧,宫里有些东西也不急用。”
“陛下,太后娘娘是有懿旨的,永淳公主大婚所需,可误不得。”
朱厚熜顿时无语:“急什么!”
他这还没大婚的妹妹才虚岁十五呢。
拍了板先调些人去,也许专业不对口,但毕竟都是为皇室服务的巧手匠人,应应急、做些专业技术含量低一点的事是没问题的。
“跟明报行讲好,给他们按日计薪俸。”
“奴婢晓得。”
“再传旨大学院和明报行。以后这报纸和书籍的刻印量很大,可以鼓励研创新器具、新工艺。若行之有效,均可报到朕这里来,以功授恩衔乃至功衔。”
从雕版到活字,中国的印刷技术自然是不差的。
但现在的印刷术,在活字铸造、在油墨、在排版和印刷工艺上自然还大有改良余地。
其他企业在技术改进方面的需求还没有凸显,但《明报》在这个时间点以简字和新体作为刊印方式、以刊登朝廷政令要闻作为无可替代的载体,已经陡然爆发出需求来。
自然而然的思维自然是堆人力。虽然新的刻印厂还没建成,但在京城腾出地方是容易的,再找到更多工匠也是有法子的。
但朱厚熜没忘记自己设立这些企业,除了扩大财源之外的另一个目标。
朱厚熜还在写着东西。
写完之后,他就要交给林希元去润色。
下一期《明报》将会在国策会议正式举办当日发行,如今的排版、印刷效率有限,自然要留足时间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