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向岐山一(第2/3页)
“陛下想保谢敛,可曾想过,一旦出岔子,帝王便要承受天下万民的怨愤?”
“纵然陛下愿意承担,可陛下承担得住吗?”
赵简被问得一言不发,沉默捏紧手中的册子。他的皇位本就坐得岌岌可危,若是再出乱子,恐怕就有的是人趁机将他扯下来。
尤其是……
杀裴农,本就是他听信了太后的话。
谢敛是怎么说的?
他说,让他小心太后,可他却又可笑地信任了自己的母亲,铸成了这样一场大错!
“陛下,无论是被新政害到流离失所的百姓,还是十万大军的家人,都需要一个安抚和交代。”傅也平道。
能做这个交代的人,除了他这个帝王。
便是风口浪尖上的谢敛。
赵简心头大震。
他曾因为自己的错误决定,将谢敛推出去过一次。但眼下,仿佛这又是唯一的选择,他只能这么选……
赵简沉默良久,方道:“好。”
-
谢敛看完河东传来的消息,抬眸朝窗外看去。宫阙斗拱飞檐,金黄的琉璃瓦在日光下折射出璀璨的色彩。
甚至不用等,他也知道那位耳根子软的陛下,又要做出什么样的决定来。
他吃了口茶。
埋头继续翻看各处有关新政的进度报告。
直到暮色微沉,值房外传来轻轻的脚步声。谢敛抬手点亮烛火,借着火光瞧见守在门口的赵简,淡淡道:“陛下。”
赵简肩头一颤。
他勉强挤出笑,“老师,还在忙?”
谢敛搁下笔,也笑问:“陛下可是有急事要找臣?”
他语调沉静徐缓,可眼里殊无笑意。
“朕确实……”赵简小心坐在侧首的位置,觑着谢敛的脸色,“朝堂上都希望老师能暂时卸下职务,我答应了。”
谢敛全然不意外。
他合上手里的纸页,只问:“既然陛下已经答应了,又来我这里做什么?”
赵简轻声道:“朕愧对老师的扶持。”
“陛下愧对的不是臣。”谢敛将案上半人高的案卷都收入柜子,目光如炬,“是为了新政夙兴夜寐的无数官吏,是已然分到田地却空欢喜一场的无辜百姓!”
暮春夜晚的风仍有些冷。
吹得谢敛手中烛火明灭跳跃,几乎要熄灭。
赵简心口梗得厉害,几乎说不出来话。
可他又有什么办法?他只是想要保全自己罢了,若是他连自己都保全不了,还有谁支持他的新政?
“是,朕愧对这些人。”赵简还是顺着谢敛的话说。
谢敛只淡淡看着他。
像是无动于衷。
“朕送老师一程。”赵简又说。
谢敛起身朝外,“不必。”
守在门口的小太监连忙上前掌灯,谢敛却接过对方手里的灯笼,径直朝外而去。他行走在夜幕中,很快融入黑暗中。
谢敛没有回家,反而是策马往京郊外而去。
田二郎听了消息,沉默跟在谢敛身后。
春三月的京郊,已然青山层叠。
道旁田地青葱一片,犹有提着风灯的农人行走在农埂上,查看稻田里水量是否合宜。
几年前,这一片肥沃的田地,还是城中士绅所属。
佃农们对待别人的田地,当然不如对自己的田地尽心,毕竟大半收成都是别人的。
一旦新政叫停。
这些田地,就会重新回到士绅手中。
农人治理田地是最辛劳的,早起晚归,面朝黄土背朝天。穿行在满是蚂蟥的泥地里,耗尽全身力气,也就是为了图一季收成。
忙了一春日日夜夜的心血,也将化为乌有。
田二郎觉得可惜。
“有人钻政策漏洞,也是难免的事。”田二郎想不明白,为什么朝廷不肯及时改正,反而忽然要叫停,“再说了,岭南的新政令朝廷多了那么多税款,难道还不足以说明,新政是好事吗?”
谢敛饮马河边,没有说话。
他调转马头,重新回城而去。
汴京城不设宵禁,夜里仍旧灯火通明。穿过热闹的长街,谢敛一眼便瞧见瓦子里并肩而行的两人,他下意识收紧缰绳。
马匹嘶鸣一声,引得众人朝他看来。
谢敛的视线穿过人群,落在宋矜和沈君诚身上。两人没有察觉到谢敛,仍在灯下说话,且宋矜面上含着清浅的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