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杨家邦壮志踌躇地跟着姜九来到了姜国公的身边。
“怎么样?这一路没碰到什么事情吧?”姜国公迎接一行人,问道。
杨家邦连忙说道:“没有没有,最近路上治安好了不少,已经比较少听说有出事的了。”
听到杨家邦的话,再结合昨天姚芹告诉自己的事情,姜国公确定了这些估计真的是边市新城的功效,但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如果确实很有效果的话,也可以进一步扩大规模。
这么想着,姜国公对着老部下说道:“你们赶路过来也辛苦了,先去休息洗漱一下?晚上我为你们接风洗尘。”
杨家邦哪里等的急晚上?连忙对着姜国公说道:“国公爷您太客气了,就是半天的路程有什么好接风洗尘的?您说说需要我办什么事,我现在就开始做了。”
杨家邦觉得,大家都是自己人,不需要这么瞎客气。
听到杨家邦的话,姜国公沉默了两秒钟,然后用很冷静的声音对他说道:“这北疆军中的职位,都要有功劳才能担任,我也不可能让你们来当小兵,所以找了个办法,你们先去干一干,等有成绩了,我也好让你来军中继续做文书。”
听到姜国公这话,杨家邦还是很理解的,云居安治军确实严格,如果有人犯错,不存在什么留用的情况,都是先惩罚贬职,再让人自己慢慢立功晋升,所以也不存在说原本有名气就直接任用的情况。
就是北疆军里的军师们,那都是从最底层的文职军官做起,断然没有什么和将军献计就能升职加薪的情况,献计是人家的副业,主要职责是统筹军中各项事务。
在姚芹看来已经是比较粗陋的晋升方法,在这个时代的人看来非常的严格,甚至于因为云居安这般治军还取得了好的效果,被姜国公等老一辈功勋卓著的人都赞叹。
姜国公来到北疆之后,看到云家军秩序俨然,也不打算打破这个平衡,万一改来改去,大家要花个几年适应,被匈奴人钻了空子怎么办?
杨家邦在北疆蹉跎了三四年,说到底还是因为放不下身段从最底层做起,姜国公扪心自问,要是自己的话,估计也不行,可能只有姚万里这种从最底层奋斗上来的将士才可以。
当然,姜国公也不会因此就觉得姚万里能再次升上来是理所当然,这年头多少人穷时能吃苦,但是富贵后再次跌落就没了心气的?何况姚万里一把年纪还上战场,和比自己小二三十岁的士兵一起称兄道弟,人确实放得下身段。
只是姜国公能够理解杨家邦的想法罢了。
果然,杨家邦自己放不下身段,但是不存在说姜国公给自己专门安排工作后还嫌弃的姿态,听到姜国公的话之后,连忙说道:“多谢国公爷惦记着属下,您说去哪里,属下就去哪里,一定帮您把事情做好。”
听到杨家邦这番表态,姜国公心里挺高兴,对着杨家邦说道:“这事还要多拜托你,具体的情况你和姚芹好好说一说,争取做好第一期扫盲班的工作。”
等等……杨家邦愣了一下:“我听姚芹的安排?”
姜国公委婉道:“也不是,就是这扫盲的主意是她说的。”
杨家邦再次确认道:“所以我是先听姚芹介绍具体情况,然后将事情接手过来?”还是自己主导?
姜国公再次说道:“这么说也没什么问题,要是有没办法做好的地方,你去找姚芹统筹就好?”
杨家邦听到这话哪里不明白,这说明姚芹的级别比自己高,自己要听他的!
杨家邦觉得没办法理解:“姚芹不过一黄口小儿,今年才多大?十岁?他懂什么扫盲?他通读完经典学说了吗?!”
姜国公咳嗽一声,提醒杨家邦:“甘罗十二岁能拜相,曹冲六岁能称象,人真的不能用年纪来确定一个人的本事,我看过姚芹提出来的计划,他已经想的比较全面了,而且扫盲不过是让人认字,有无通读儒家经典有什么关系呢?”
杨家邦听到这话,拒绝道:“学书不学圣贤之道,教出来的不过是一群蠢禄之辈,绝对不可!”
姚芹这时候“恰好”来找姜国公,看到在院子里就拒绝的杨家邦,不由提高声音说道:“杨老爷种地种了三四年,我问问您,您觉得农人有空学什么孔曰成仁孟曰取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