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8章 电报和铁路带来的改变
抚恤不是给亡者,而是给生者看的。
历朝历代平衡文武的问题,都是执政者需要思考的大问题。
如果过于强调文官的地位,会导致国家文弱而失去军事上的竞争力,宋和后期的明廷就是最好的例子,所有人才都涌去读书了,当兵反而成了耻辱的事情,久而久之就没有人愿意当兵了,军队也没办法召到人才了。
虽然从东南建立以来,苏泽就一直在建立一支纪律好的军队,但是如今随着东南的版图扩张,同样出现了重文的风气。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明廷三百年来科举,再加上之前历史上重文教的风气,不是这短短几年就能改变的。
而且当兵会有伤亡,家境好的子弟选择做官而不是当兵,也是正常的选择。
但这也不意味着苏泽什么都不能做,提高军人的待遇,抚恤也是重要的一环。
抚恤是给生者看的,为国战死的家庭得到荣誉,才会让那些为国效力的将士不会寒心,而抚恤也是补偿这些家庭的损失,就算是近现代国家,这类仪式都是国家重要的组成部分。
苏泽明白,提高军人的荣誉感,只靠着荣誉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若是这点荣誉都没有了,就更没办法维持军队的战斗力了。
在和平时代,文官地位自然是逐步提高的,这是任何时代发展都必然的发展,这种趋势都是无法避免的。
而且限制军队权力,阻止军人干涉政治,也是任何时代正常政府都会做的事情。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在将军人影响减弱的情况下,依然保持军人的荣誉感和战斗力,这就是一件考验政治智慧的事情了。
苏泽也叹息一声,如今开疆拓土建功立业的机会还多,军队的影响力也大,靠着自己的威望和能力,自然能够压服住这些桀骜的军队将领。
但是以后呢?苏泽将思绪收回来,目前的注意力放在了前线的战局上。
虽然战线还在拉锯,但是明廷那边明显开始承受不住压力了。
这时候也体现出铁路和电报的力量了。
让所有前线指挥官都没想到的,铁路和电报对战争的影响竟然这么大,他们也不由的感慨大都督的高瞻远瞩。
沿着徐州沿线的铁路,不仅仅可以运输物资,也可以迅速的投放兵力,将士兵从一处阵地运送到另外一处阵地。
而电报的作用就更大了,沿着徐州设置的电报,可以迅速呼叫支援,而且比起烽火台这种只能传递敌情的古代通讯设备不同,电报的传播是双向的。
电报不仅仅可以向上级传递消息,向上级呼叫支援,电报同时也能够在各军之间进行沟通,集中兵力进行各大规模的协同作战。
电报让相隔几十里乃至于几百里的军队,近乎于面对面一样讨论战术,这大大改变了前线的局势。
李成梁麾下的指挥官发现,东南这边军队的军容和士气都要比自己这边好上很多。
很快明廷这边发现,东南这边的军队是轮换的,士兵和预备队的轮换,能够让士兵不用长期待在堑壕中,这对于士兵的精神面貌影响极大,明廷的士兵长期在堑壕中驻守,日常和梅雨和泥泞斗争,早就让他们身心俱疲。
除了轮换之外,在作战上东南这边的指挥官也更加敏锐。
一旦明廷出现兵力和火力的缺口,东南就能迅速集中兵力突破。
而明廷几次攻打东南的阵地,如果不能集中大规模兵力拿下,只要拖延成拉锯战之后,东南附近军队就会迅速支援过去,甚至打成反包围作战。
所以进入梅雨季节以来,明廷这边的军队十分的疲惫,而战线虽然没有大规模的溃散,小的阵地却丢了很多,而且明廷的武器装备损失也要大于东南这边,人员战损更是明廷远甚于东南。
李成梁在梅雨季节即将结束的时候,终于召开了全体中高层军官的会议。
整个帐篷内的气氛都非常的沉闷,仗打到这个份上,所有人都提不起气,稍微知道后方情况的军官都清楚,朝廷的补给已经快要跟不上了。
李成梁接到了儿子李如柏送来的信件,随着自己带领大军出征,一开始的时候京师工坊的战时模式确实提高了生产效率,最初甚至生产出来的武器和弹药都造成了漕运淤塞,京师征发了民夫才解决了漕运罢工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