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三经新注(第2/3页)
这倒不是说苏泽保守,而是凡是涉及到人才选拔的考试制度,都只能这样慢慢的改动。
以《新三经》为基础,先吸收一部分进步的读书人进入东南的体系中,日后可以再增加其他的课程。
徐渭的话也给了苏泽启发,先通过《新三经》来筛选思想进步的读书人,再通过国子监增设各类课程,定向培养官僚。
比如苏泽可以将以前天工书院中的技术课程,将经济类的课程,将水利土木工程类的课程都搬进去,培养综合性的技术官僚。
不过目前还真能靠着推荐了,众人又推荐了一些自己治下的人才,苏泽都照单全收,先将他们派往江西和广东担任知县历练,若是真的有才能再行提拔。
接着苏泽又宣布,以许国为九江巡抚,以王锡爵为杭州知府,即刻上任。
等到散会之后,苏泽又叫住了徐渭。
“文长,《京师新报》还缺一名主编,你可有什么人才推荐的?”
徐渭皱起眉头,《京师新报》是东南在京师舆论战线的最前线,这个位置和地方知府同样的重要,确实需要一个有能力的人去镇场子。
徐渭说道:“其实王世贞是很好的人选,只是他还在守孝,不能出来做事。”
苏泽点头,王世贞是当世文宗,如果他担任总编,那《京师新报》自然不缺销量了。
在苏泽穿越前的历史时间线上,王世贞晚年编写《弇山堂别集》的时候,当朝宰辅重臣都给他投稿提供资料,只求能在书中列名。
王世贞在太仓守孝,都有很多读书人也就住在太仓,等他守孝结束。
只可惜王世贞三年守孝期还没有满,不可能出来做事的。
徐渭说道:“属下有一个好友,当年也都在胡部堂手下效力过。”
苏泽迫不及待的问道:“是哪位贤才?”
徐渭说道:“句章山人沈明臣,他现在正在随着胡公在浙江修水利呢。”
苏泽眼睛一亮,沈明臣号称明代三大布衣诗人,非常高产,一生作诗七千余首。
不过他虽然高产,但是质量不高,而且多是贺答之类的应制诗,在大明朝诗已经不是最流行的文学体裁了,所以沈明臣的诗词造诣也就这样。
但是沈明臣有一个侄子,那是晚明历史上绕不开的人物,万历年内阁首辅沈一贯。
在苏泽穿越前的历史时间线上,沈一贯领导的浙党和东林党在万历晚年激斗,拉开了明末党争的序幕。
如今沈一贯也已经三十多岁了,已经中了浙江乡试举人,不过他现在没机会去参加隆庆年的贡试了。
苏泽说道:“沈明臣可以,我听说他有一个侄子沈一贯,也颇有文名,就让沈一贯陪着他叔父去京师吧。”
徐渭惊讶的看着苏泽,世人都说大都督目光如炬,是识人用人的天才。
作为沈明臣的好友,徐渭自然知道沈一贯的才能。
可就这么一个中了乡试的年轻人,苏泽竟然也能知道。
徐渭立刻说道:“我这就给沈明臣写信。”
苏泽又问道:“胡公的水利修的怎么样了?”
胡公就是胡宗宪了,徐渭的老东主了。
胡宗宪虽然出仕东南,但是心中还念着明廷,所以给苏泽献策要在浙江治水。
苏泽虽然知道他的想法,但还是给了他非常大的支持,让他在浙江治水。
徐渭笑着说道:“胡公已经重修了五代钱镠修建的海塘,加固了钱塘海口的塘坝,今年潮汛就没有发生海水倒灌的灾害。”
杭州的水患主要就是钱塘江口的大潮,在如今这是一种万人围观甚至要电视直播的自然奇观,但是在古代这就是巨大的灾难。
五代时期,吴越国主钱镠在江口修建了防潮坝,但是在长达几十年的倭乱中,防潮坝不仅仅没有时间修葺,还因为战事屡遭破坏。
当年改稻为桑的时候又发暴雨,钱塘海水倒灌又淹没了不少良田。
胡宗宪在浙江抗倭的时候就驻节在杭州,所以他第一件事就是重修杭州的防潮坝。
徐渭虽然在南京,但是一直和胡宗宪私交很好,一直保持通信往来。
他说道:“这一次胡公修的这快,还是因为用上了最新的材料。”
“什么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