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抢购一空!(第2/4页)

陈默群沉默了,他虽然是延平书院的山长,是本地的名人,可是他这样的人物,怕是能载入《地方志》都困难。

何良俊虽然是曲艺名家,但是也没有和吴中四子那样名扬天下,他这样的人也很难写入青史当中。

而能够记录在历史上的,无论是张华还是李纲,这都是那个时代最顶尖的人物。

雷焕父子跟着名人的故事,也能流传千古。

而自己呢?

何良俊的感慨让陈默群也失去了登山的兴致,他也举起竹仗说道:“下山下山!”

延平书院的教授和学生也不知道为什么山长不到化剑阁就要下山,不过也只能乖乖的跟在后面下山回城。

与此同时,黄时行举着油墨飘香的小报,正在等待山长陈默群回来。

为了能一炮而红,黄时行一口气印了二百份的《文苑新韵》,免费赠送给南平县城的达官贵人。

黄公子发行报纸,延平书院的读书人自然要捧场。

《文苑新韵》定价二两银子,那些家中有钱的纷纷慷慨解囊购买,而没钱的穷读书人,也会几个人凑银子买上一份。

这倒也不是单纯为了拍黄时行的马屁,而是《文苑新韵》肯定会成为南平县文坛的盛事,如果不能跟上风,可能会被同学看不起孤立。

混圈子的,自然最怕被圈子孤立。

江南读书人要随身携带那么多的拜帖,就是这么个道理。

当地文化圈子的热点你不知道,当地重要的文化活动你不参加,其他读书人就会看不起你。

知府衙门后宅,方若兰看着装订精美的《文苑新韵》,翻开第一页看到了第一篇文章。

第一篇自然是黄时行的戏文了,为了能在士林扬名,这篇戏文是黄时行写好之后,又请了福州府的曲艺名家润色修改后,精心准备的戏文。

方若兰翻看了一下,实在忍不住跳到了下一篇。

用方若兰的眼光来看,这是一篇辞藻华丽,完美符合戏曲格式规范的标准戏文。

可是唯一的缺点就是不好看。

是的,枯燥的剧情,毫无特色的人物,实在是让方若兰提不起一点兴趣。

就这?就这?延平府的学子就这个水平?

方若兰继续翻下去,第二篇文章也是当地知名的士子,这篇戏文和黄时行的差不多,一样的无聊。

方若兰再次打了一个哈欠,下一篇,还是一样的无聊。

再下一篇,更无聊。

实在是太无聊了。

方若兰又从头翻到尾,并没有看到苏泽的名字,她也不知道是高兴还是遗憾。

高兴的是苏泽没有写这么无聊的戏文,遗憾的是苏泽没有参加这次征文。

方若兰直接将《文苑新韵》扔到了一边,看这样的文章简直就是污了自己的眼睛,必须要找点好看的文章来洗洗眼睛。

“给我!给我!”

门外传来了侍女的嬉闹声,方若兰推开房门,就看到自己院子的侍女正在争抢着什么。

方若兰对待手下侍女相当宽厚,不少侍女都是家生子陪着她长大的,日后也都是要随着方若兰陪嫁的。

不过方家也是大家族,治家严格,侍女们停止了嬉闹。

方若兰的贴身侍女走过来,方若兰问道:“伱们争抢什么呢?”

贴身侍女支支吾吾的说道:“有小厮在府外买了一份小报,大家争抢这份小报。”

“小报?”

方若兰想到《文苑新韵》,她首先是皱起眉头。

一份《文苑新韵》需要二两银子,方府的小厮肯定是买不起的,拿到是强抢的?

因为李夫人打马吊,所以都是方若兰治家的,一听到这件事后她立刻板起脸问到:

“什么小报,从哪里买来的?”

方若兰拿出掌家娘子的气势,侍女立刻跪下来,将争抢的报纸递上来。

不是《文苑新韵》?方若兰还从没有见过如此随意的印刷物。

四张没有裁剪泛黄的大纸,印着密密麻麻的方块字,连装帧都没有,这也能叫做小报?

方若兰接过报纸后,看到《拍案惊奇》四个字,立刻知道这是民间印刷的通俗小报。

这东西在江南地区也有,不过也算不上是报纸,顶多算是地摊文学的字报,一般也是卖给普通百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