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三条路线 权衡利弊(第2/3页)

和以前的风格差不多,依旧是一正一奇,即便是奇兵不利,傅友德和贺若弼的正兵,也能沿长江一路西进,冲破江面上的所有阻挡。

就算桓温联合汉军,夏军主力也有把握攻到江陵城下。

王景出动奇兵突袭江陵,主要是担心桓温孤注一掷,在夏军的强大威胁下主动投靠汉军,这样的话,只靠傅友德和贺若弼所部,未必能击败双方联手。

谢玄也明白这点。

所以提醒贺若弼,让他同样做好出兵的准备。

“我明白!”

贺若弼和谢玄没有商议太长时间,他们本身并不统属,谢玄带的人马,只听从谢玄指挥,贺若弼的建议,谢玄接不接受都行。

不过贺若弼对江陵比较了解,地图也是他辛苦制作,所给出的三条行军路线,也很有价值。

谢玄感觉,自己最好还是谦虚一些,吸收对方建议中好的一方面。

至于他们会不会完全按照贺若弼给出的行军路线……

行军路上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完全按照路线是不可能的,谢玄最多按照对方给出的大致路线行军,真的出发了,他和韩擒虎石达开等将校,必须随机应变。

九江落入大夏手中的时间也不长,这里还处于军管状态。

贺若弼的行营人马,每隔几天都会出动一部分兵力,或是剿灭九江南部的盗匪,或是攻灭一些不服从大夏统治的小型坞堡势力。

在大夏军队的强烈镇压下,九江和南部的江西等地,正在以最快的速度稳定。

相信再过一段时间,这里能再设置两到三个行省。

谢玄只是简单的看了九江城一眼,就和其他将校返回军营,在出发之前,利用最后的这点时间好好休整一番。

一日后。

在贺若弼和极少部分夏军将校的注视下,谢玄所部乘坐战船,接受了贺若弼的建议,没有走长江水道,而是向南走鄱阳湖,从建昌进入修水。

鄱阳湖中的大小岛屿,还有南北各处的水贼势力,早就被夏军水师清扫一空。

谢玄所部向南行驶,没有遇到任何波澜。

很快就进入了建昌……

在夏军的奇兵开始出动后,贺若弼开始出现在江夏,并且开始调动行营的人马,他的动作,立刻吸引了大江对面的汉军,以及桓温在赤壁山设下的水寨兵马的注意。

他们都知道,夏军似乎准备从徐州北上,和曹魏争夺山东之地。

这些举动吸引了他们的一部分注意力,但他们并没有放松对江夏的监视。

夏军再想复制突袭江夏的行动,是不可能的。

桓温把汉军和夏军当做最大的对手,连向南方和西面扩张的兵马都收回了,一部分兵马驻守北面的当阳,另外大部分的兵马,都放在东面的长江河道。

太初八年二月。

江陵。

此地乃是荆楚重地,如果说襄阳是南北之间的战略要地,那么江陵便是关系到长江中下游政权存续的关键。

源世界历史上,这里是战国七雄之一楚国的旧都,后来更是荆州的代称。

桓温选择以江陵当做根基,并以此向四面扩张,成了长江中游的一个强大势力,当然,这个强大势力在夏军和汉军这样的王朝势力面前还不够看。

但在其他小势力眼中,桓温已经是荆楚之地的霸主,南面的武陵、长沙等地,不少坞堡和小型势力,都选择向桓温贡献礼物,以求庇护。

江陵城也在桓温的保护下,从原本的军城迅速的繁华,在短短数年中,成了荆楚之地首屈一指的大城。

城内街道宽敞,行商众多,还有许多来自南面群山中的蛮人,在江陵外围的街市中交易皮毛、药材。时不时的还有兵卒巡逻。

桓温的治政手段还算不错,至少在水平线以上。他的带兵能力也可以,历史上曾以江陵为根基,溯游而上灭亡成汉,这也是历史上极少数从长江中游进攻巴蜀成功的战例。

他还曾三次北伐,第一次北伐便攻入关中,第二次北伐攻占洛阳,第三次攻打前燕,三次北伐前期都曾取得大胜。

第一次北伐攻打前秦的时候,前秦差一点覆灭,但依靠坚壁清野的战略,桓温最终粮草不济退兵,在退兵的路上被前秦追击,折损了不少人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