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二章 立储(第3/7页)
而除了士绅,朱高煦在这场变革中客观的来说,也赢得了相当广泛的赞誉和支持。
他的威望和影响力在朝廷和地方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和巩固,而且朱高煦在北直隶强力推行的士绅一体纳粮政策,对当地百姓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看起来政策是针对士绅的,但实际上这跟清田的道理是一样的,以清田等政策为例,在以往士绅阶层往往能够利用自己的特权地位,逃避税收,但朝廷不可能不收税,所以这些负担最终转嫁到了普通农民身上。
而士绅一体纳粮政策的实施,其实也是变相地减少了百姓的负担。
在以往,士绅阶层往往利用自己的特权地位,欺压百姓,为非作歹,导致地方秩序混乱。
而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得士绅阶层失去了很大方面的特权地位,无法再利用自己的地位欺压百姓,从而有助于整顿社会秩序,减少例如勾连诉讼等不公现象的发生。
当然了,凡事有利就有弊。
士绅一体纳粮政策,对于北直隶的读书人,同样也是有一定影响的。
自隋朝开设科举考试以来,考试成为统治者选拔人才的手段,底层读书人才开始有可能成为上层……在南北朝的时候,你不是鲜卑贵种或是世家门阀,哪有你做大官的份?
宋真宗赵恒的那首《劝学诗》其实说的就很直白了。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读书,就是为了挣钱买宅买田娶老婆。
过去的历朝历代的朝廷给了有功名的读书人特权,这些读书人因此成为士绅,而如今一朝剥夺了大半,这士绅一体纳粮的政策就相当于直接打压了读书人的地位,他们回到了一开始需要和普通百姓一样的境地,这对于很多想利用科举考试获取特权的读书人而言,是很大的打击,引起了他们的不满。
但还是那句话,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更何况这些读书人还没理。
在朱高煦的刀把子面前,任何反对都是无效的。
你拦着他当大明储君,他就能送你去见泰山府君。
……
北京城,西山。
西山一带自古煤炭资源丰富,开采从辽金时代就开始了,到了元代,西山的煤窑不仅出煤炭,而且还盛产白煤,据《元一统志》载:“石炭煤,出宛平县西四十五里大谷山,有黑煤三十余洞,又西南五十里桃花沟,有白煤十余洞”。
现在因为大明有很大的工业需求,西山更是成为重要的煤炭产区……西山煤窑的区域有浑河、大峪、门头沟和居庸关等。
破晓的霞光如金色的锦缎般轻柔地铺在山峦之间,将沉睡的山林温柔地唤醒。
在那西山山脚下的茂密林木中,隐约可见一片被高墙围绕的工坊——明军火药工坊。
此时工坊内已是热火朝天,有几个大池子在进行混酸的生产,另一个旁边的仓库则储放着大量的棉花,工人们的吆喝声交织不停,他们正在生产一种据上官所说名为“硝化棉”的新式火药,上官明确告诉他们,这种火药虽然威力巨大,但同时也极易爆炸,因此生产过程要求他们需要格外小心。
这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北京的军用工坊正在大批量生产新式火药的事情,很快就被一些北直隶的文官知道了。
而这么做的目的,也很快被有心之人猜到。
火药,是南北直隶变法发展竞赛那繁杂的指标体系中的一项指标。
而大明在过去基本上只有原始火药和黑火药两种火药,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里,是把原始火药的爆炸威力作为计算标准的,所以黑火药的权重理所应当地比原始火药高。
而新式火药,虽然文官们不清楚爆炸威力有多大,但他们很清楚的事情是……这玩意好像是用棉花生产出来的!
这就坏了!
原因也不难猜,那就是现在大明别的没有,就棉花多。
其他指标,例如钢铁、玻璃、黑火药这种东西,现在北直隶都爆不了多少产量,粮食产量更是非常固定甚至可以说是纹丝不动,而学校短时间也建不了更多了,但这种新式火药如果靠棉花就能生产,那产量一定是非常恐怖的,再加上威力乘数,一下子就能把南直隶在竞争中拉出一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