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华夏因何成为华夏?(第4/4页)
姜星火点点头说道:“环境因素导致的粮食生产肯定是国家形成的先决条件,如果没有足够的、稳定产出的粮食供养人口,就不可能出现文明的痕迹。”
“同样,正是因为在远古时期黄河流域自然条件优渥,有较多可驯化的野生动植物,由此人们发展了农业,农业不仅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营养,和驯化动物作为运输工具继而拓展活动空间,还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以此能够供给不事农业的专门人才,这在我们之前《国运论》里已经讲过,这里就不再复述了。”
“但我想问的是,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某些山川形胜改变了它们最初的模样,华夏文明会成为什么样子?”
姜星火设想道:“譬如,如果黄河和长江不再是并行着由西向东流入大海,而是并行着由北向南流淌,黄河在西,长江在东,华夏文明,会演变成什么样子?”
闻言,朱高煦和李景隆一时错愕,他们倒是从来都没有设想过这种情况。
如今这种从未设想过的道路,从姜星火口中说出来,倒是也引发了他们的畅想。
毕竟,这也是很容易推测到的情况。
当下华夏的地貌环境,在许多方面都与上千年前别无二致。
换言之,地貌环境很难改变,那么如果黄河和长江是从北向南流淌,就很容易想象了。
李景隆的脑海里不禁浮起了许多画面——黄河流经河套与陕北高原,河套地区的情况恐怕与现状区别不大,毕竟,之前也是南北走向的“几”字形,而陕北高原则会变得更适宜农耕,相应地,由于秦岭的阻隔,关中地区恐怕会形成一个巨大的湖泊甚至内海。
同样,由于关中内海的形成,那里的农田范围被压缩,但将更加适合放牧,游牧民族因为黄河没有东西走向了,也很容易顺着南北走向的黄河南下到关中地区放牧。
华夏文明的格局,将变成“川”字形的两分天下。
……
“地理、气候、经济条件,都是形成历史的重要因素,这是不成问题的,但是我们要记住,它们都是使历史成为可能的条件,不是使历史成为实际的条件。
使历史成为实际的原因,是求生的意识和求幸福的欲望。”
——冯友兰《中国哲学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