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气温对华夏历史的惊人影响(第2/4页)
如此一来,如果在理想状态下一增一减维持住了平衡,那么大明的粮食产量就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
然而,姜先生之前说了,化肥能让农作物的亩产量翻倍,而他还有一个能凭空增加供养人口上限三成的办法。
也就意味着,大明的粮食产量,将变成之前的一倍多。
这或许就足以抵消小冰河期,对大明的粮食生产造成的影响了。
而如果大明的粮食总产量能稳定住,小冰河期,或许没有那么可怕。
朱高炽想清楚了这些,终于放下心来,他喘了一口气想到作为“老祖宗”,为后世的大明操心,可真是让人心累啊。
当然朱高炽下意识地忽略了一点……粮食产量增加,也会让人口相应增加。
这一点倒不是朱高炽想不到,作为资深政务专家,只需要给他一点时间,他就能想明白,只是姜星火开始继续讲课了,所以他的思路直接被带跑偏了。
“气候由气温和降水两个要素组成,而这两个要素中,气温对降水造成的影响非常巨大,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
“因为降水的本质来源于气温的变化,是气温的降低促使空气中的水汽冷凝致雨。这来源于空气容纳的水汽数量与气温有关,气温越高,天空的空气和云所容纳的水汽就越多……虽然天空中的空气和云并不常常是完全饱和的状态,但是天空的空气和云实际水汽含量确实与气温呈明显的正向关系。”
“这种正向关系也传导到了地表实际降水量和气温的关系上,同样的大气降温幅度,气温高的大气区域,降水量往往就多,最终地表实际的降水量与气温呈明显的正向关系。”
简单给他们讲了讲地理学原理,姜星火浅尝辄止。
旋即姜星火缓缓说道:“气温之所以会对华夏历史造成惊人的影响,便是因为气温直接决定了四百毫米等降水量线的位置……这条线,就是满足耕地最基础需求降雨量的一条无形的线。”
“在接下来的课程里,我会称之为‘农耕-游牧降水分界线’。”
“那么你们想想,为什么我会说,一条只能模糊画出的降水量线,会成为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分界线呢?”
“哦?”
两人同时皱起了眉头,他们倒是知道历史上诸如匈奴、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游牧民族,都是生活在北方,可为什么生活在北方,也只是觉得这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从来都没有深思过。
如今仔细想一想,答案却是昭然若揭。
因为只有满足这最低限度的雨水,农耕民族耕种的庄稼才能正常生长。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这些雨水,那么农耕民族就会自动向南寻找能耕种的田地,同时如果北面的水更少,游牧民族也会来到这里放牧牛羊,因为畜牧业只需要草,水分的需求并没有农耕灌溉需要的多。
见两人大略想清楚了。
姜星火在新歪脖子树下的沙田地上,画了一副简单的文字地图。
西域丨沙漠丨草原丨辽东
陇西丨河套丨山西丨河北
汉中丨关中丨河南丨山东
蜀地丨南阳丨淮西丨淮东
巴地丨荆襄丨江西丨江南
云南丨广西丨广东丨福建
……极为通俗易懂。
姜星火指着第一排和第二排之间说道:“当年秦始皇修长城的时候,匈奴人南下牧马的极限范围,便是陇西-河套-山西-河北这一线,到了汉朝也是如此,所以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才会在山西的最北部,如今九边之一的大同镇周围的白登山被包围。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农耕区的最北部了,匈奴很难继续深入。”
“而农耕-游牧降水分界线的第一次大的变化,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小冰河期,开始于在魏晋之交的时候。”
“那时候,北方的草原常年刮起暴风雪,根本无法再适宜人畜的生存,原本生活在北部草原和西部高原上的各民族,如匈奴、鲜卑、羯、羌、氐等族,纷纷内附中原王朝。”
李景隆的心头有些震动。
原来,五胡乱华竟然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那是不是意味着,只要气温下降,天气变得寒冷,北方不再适宜生存,游牧民族就会一次又一次地向南方温暖、适合放牧的地方迁徙进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