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陛下不要悟(第2/3页)

速战速决吧,大家都还有事儿要忙呢!

都别说了,先听我说完——

“御驾亲征的日期,就定在……”

姜离也不添油加醋,很标准地报出了答案:史册上七月十一日也先攻破了大同,参将吴浩战死,消息传回京城英宗当即就下诏亲征。上百文武跪劝不成,最终十六日就被裹挟着跟大军一起出发了。

“五日后。”

那一瞬间,朝堂上所有人倒吸一口冷气的声音,出奇的整齐划一。

五什么?!日!

王直根本顾不得方才宦官鸣鞭示意肃静,他当即开口跟皇帝直接干脆地表示:不可能!办不到!

兵部是预备了部分军需,但已经拨给成国公了,这部分已经下发不可能收回。剩下的,绝无可能支持数十万大军五日内就出征。

王直倒了口气,就着皇帝慷慨陈词时提到的‘效仿太宗’,不懈劝导道:“陛下,太宗当年亲征蒙古,可是准备了数月。”

他娓娓道来:永乐七年太宗派淇国公丘福领兵征蒙古,结果丘福大败五军覆灭,朱棣震怒也是当即下定决心亲征。但哪怕有这样的败绩如火烧在心头,他也没有仓促出征——丘福是永乐七年八月败的,朱棣是直到八年二月做好了所有战前准备,将士皆经战前操练,兵械亦充足,这才点齐北征军五十万,携粮二十万担,兵发京师!

王直都不是暗示了,而是直接明示:若陛下铁了心非要亲征,这才是正确的准备时间和流程好不好!

反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陛下你要五天后就走,没有的军需就是没有!!

然而很快皇帝就给群臣们展示了下什么叫‘真的吗?我不信’以及‘办法总比困难多’。

文武百官收到了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

好消息是,皇帝表示成国公增援军的军需是完全不用动的。

坏消息是,皇帝拿出了自己的大军军需方案——

粮食不够是吧?先每个军士发上三斗炒面,当作一月的口粮!什么,你们问一月后吃什么?到时候差不多秋收了走到哪儿吃到哪儿吧。

军需不够是吧,没事,把库房里收着的那些兵械,能不能用的都先拿出来。然后给每个军士发件棉袄、棉裤再发两双鞋。

哦,你们说仓促出征没有操练士气不足,没关系,每个军士发一两白银,不过区区二十多万两,从内府出就是了。

战马不够?运输辎重的牲畜也不够?那发挥主观能动性多去搞点驴,就按照三人一驴的比例来搞,提高北征队伍的含驴率,这不就完美解决背负辎重的问题了嘛!*

……

姜离对着系统内她整理出来的备忘录,一条条有感情朗诵完毕。

王直听的眼睛都直了。

他终于沉默了。

这一瞬间,王老尚书忽然升起一种诡异的心情:好好好,我倒要看看陛下还计划了什么?

甚至心里还特别大不敬的暗骂一句家乡俗语:难道还真能狗长犄角闹出多少羊(洋)事儿来!

事实证明,真的能。

皇帝兴致勃勃分享完军需企划案后,竟然站起身来,亲自走到悬挂的大幅舆图前面。

舆图上已经用朱笔画了几道线路,还有模有样有实有虚。

所以方才看到这张舆图的老英国公才会欣慰。

但现在他是如临大敌提心吊胆看着皇帝走到舆图前,接过锦衣卫递过来的早准备好的一根长杆,开始指指点点——

“出征的路线,就走这条:出居庸关先到宣府,再去大同,然后直接从大同奔赴草原去抓瓦剌的军队!”

“回来的路线,朕准备了两条。”

“东北线:再入大同,至宣府,经过怀来(土木堡附近),居庸关入京。”

“东南线:走阳原蔚州,经过紫荆关回京。”

群臣:如果别的先不说,皇帝起码想了两条回京路线,还是想的比较周……

还没有想完,就见皇帝的长杆一头落在蔚州上,语气饱含深情厚谊:“蔚州是王先生的老家,此番北征大胜后,王先生也当以战功衣锦还乡。”

死一般的沉寂。

英国公忍不住上前道:“陛下难道要王振随行出征?!”

“自然!”姜离斩钉截铁,指着两条路线道:“不然朕为何要预备两条返京路线——王先生跟朕说过了,若是回京的时候正好赶上秋收,未免踏伤家乡田苗,就不必走蔚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