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击鼓(第2/3页)

“总比你强,明明养活不起家里,靠着媳妇的嫁妆补贴,还美其名曰大丈夫,该脸红的是你!”

骂了王三郎的人恼羞成怒,拍桌而起,上前要揪他的领子。

“莫要争吵,大庭广众之下,大家和气一点,和气一点。”众人看够了热闹,连忙上前劝架。

两人停下争吵,气氛冷凝。

众人打着圆场,终于糊弄过去,恢复了热火朝天的讨论。

期间又有人提出了一句,“你们说月明大家写这篇故事的用意是什么?他最后的那句你本无错是对谁说的?”

这部篇作品的风格跟月明以往非常不同。虽然带着阴差阳错的巧合与神异色彩,但行文风格,和场景的塑造,都极具压抑沉重的氛围感。那种憋闷窒息,仿佛能透过文字,将他们一同淹没。

与以前作品的风格形成强烈对比,让人不禁心生好奇。

“用意我不知道,但对谁说的还不简单,自然是对跟刘娘子一样的人。”有人叹息着。

.

许乘月在构思这篇文章时,塑造了墨墨这样一个人物,一方面是加重了命运的悲剧感,天真无邪的孩童与将迎来的毁灭,最大程度地激发人心中的不忍与怜惜。

另一个方面,通过他们二人的母子情,让读者共情。

这是一件很奇妙的事,在互联网时代,大家在网上看到一个陌生人离世,最多也就说上一句“走好”,心中其实没多大感触。

但如果换一个角度,看到的是有人因为亲人的离世悲痛不已,网友就会共情,评论中也是真情实感的安慰,并写出自己的经历,敏感一些的还会泪洒当场。

明明前者也有亲人会悲痛。

当然这些都是添头,作为丰富和完善剧情的辅助。

最重要的还是女主刘婉——一个完美符合封建社会对女性品德要求的妇人,她贤良淑德、温婉、守贞,这篇故事展现的是她悲惨的一生。

这是与她以往的小说相比而言最大的不同,刘婉没有反抗之心,温顺刻在了她的骨子里。

从她去寻丈夫的那一刻,就注定了结局。

其实在设计剧情时,许乘月有考虑过,最开始将事情的真相通过上帝视角揭露出来,让读者在看到女主受虐时,期待真相大白,夫妻二人解开误会。

然而情节的发展却与他们预想的背道而驰。

相当于是一个引发期待,打破期待的过程。

但她最终还是选择了,通过女主的视角推进剧情的发展。

第一世结束之后,女主重生,在读者以为事情会向好的方向发展时,揭开鲜血淋漓的真相。

这样的再□□转,才能达到她想要的冲击力。

事实也跟她所想的相同,证明她的判断没出错。

她该庆幸的是,这个时代好歹对女性有一定的自由度,不会因为她们遭遇了不好的事,就觉得她们该死。

大部分人都对沉塘的事表示深恶痛绝,也有少部分人说她危言耸听,故意引起恐慌。

.

大明宫光顺门外,摆放着登闻鼓,左监门卫戍卫在此处。

一女子策马而来,在此处停住。

她扫了一眼,确定自己没走错,翻身下马朝登闻鼓走去。

跟随她一路跑过来的仆人们气喘吁吁,“小娘子,千万别敲,郎君和娘子都气得不轻,您要是敲了,那就没法收场了——”

女子挥开他们,在一众行人或侍卫异样的眼神中,只身上前拿起鼓槌,冷笑道:“那是我亲阿姊,他们冷心冷性,只在意所谓颜面,我做不到。”

接着,她抡起鼓槌,朝鼓面用力砸去。

“嘭——”

登闻鼓被敲响,一声比一声大,守着登闻鼓的左监门侍卫连忙进去禀报。

敲鼓所用的力气并不小,女子有些吃力,但她咬牙鼓劲,继续敲着。

这就是她今天来的目的,她要为阿姊讨回一个公道。

阿姊远嫁太原,联络不便,只能通过书信往来互相关心,然毕竟纸短,阿姊又是报喜不报忧的性子,她平日里在夫家如何他们也不知。

去年写来的信中说她要和离,求耶娘为她做主。

耶娘不肯,还劝她为人妇后要懂事些,万不可像在闺中一样任性,后面又来了几封信,见说不动他们,就再没有了。

前些时日却传来讣告,说她到湖边观景时,失足溺水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