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第2/3页)
于是现在那位任职的县令,只要一想到要不了多久,他所管辖范围内的那些荒地就能变成大片大片的良田美地,来年的税收不仅能完成府州下发的任务,甚至还能超额许多后,他这颗心就激动到忍不住怦怦直跳……
为了能长久的留住这些商行,也是为了护住他自身的政绩,县令这边就也给予了一些扶持的举措。
韩彻在收到这些情报后,还特地又带着韩老三,去了郭氏的那家盐店一次。
掌柜的对韩彻显然印象很是深刻,在瞧见他来了后,更是笑得格外的热情。他还连忙吩咐伙计去准备好热茶和点心过来,用以招待韩彻。
要知晓上次对方一个不经意的提议,可是让郭家既找到了能节省给边境军队运输粮食上的耗费,还让他们郭家商行得了朝廷的嘉赏。
时下虽然对商人没有严苛到“虽富无芳华”的地步,但想要获得社会荣誉,却几乎是一件很难办到的事。
面对掌柜这般热情的道谢,韩彻不甚在意的摆摆手,表示他当时不过是随口一提。
掌柜的现在对于韩彻的身份其实是很好奇的,私底下也做过好一番的猜测。从韩彻的穿着和随行侍从来看,都被分析了一遍。
由此也彻底排除了韩彻是同行的可能,实在是他们没见过哪个做买卖的,会这么轻易的就把自己的想法对外人诉说的。
再联系到韩彻说他懂种地,又在安南待过几年,对北方边境的情况也是比较了解,家里大概率是做官的,而且很可能族人有在北方边境的戍边军队里任职。
这会再瞧见韩彻对于郭家听取了他的建议后,获得朝廷嘉赏一事,这般不甚在意的态度,掌柜的便越发肯定自己心中的猜测了。
韩彻也注意到了些,不过他并不在意,只一边喝着热茶,一边跟掌柜的闲聊起来。
说是闲聊,其实大多也都是韩彻在跟掌柜的询问开垦荒地,或是北方边境百姓生活的一些情况。
韩彻手里虽收到了情报汇报,但总没有当事人这般详细。
这些也不是什么不能对外说的事,掌柜的又自觉韩彻是个官身,不会跟他们商行存在竞争关系,便捡着能说的,就都说了。
当掌柜说到已经有好几家商行都跟风过去后,韩彻就问道:“那你们岂非竞争起来?”
“这是没办法避免的!”掌柜的就一脸苦笑道:“只是未曾想过,他们会来得这般的迅速。”
作为暗地里推波助澜的始作俑者,韩彻很好的发挥了作为官场人的厚脸皮,这会还一脸真诚的又问道:“我听闻北面边境的冬天极为的寒冷,每每入冬后,将士百姓皆饱受寒冷之苦。”
“确实是比其他地方要来得寒冷许多。”掌柜的说道。
“那你们可曾想过,在当地再种植些棉花?”韩彻就顺势道:“我还听闻当地棉花作价极高,想来定不缺市场。”
现阶段朝廷大力推广主要针对的也都是一些适宜种植棉花的地方,对于北方这种过于寒冷,人烟又稀少的地方,政府扶持力度明显就不足许多。
纵使有常平仓和漕运改革后,配合着一起对各地的货品流通都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但像北方边境这种路途过于遥远,又地处非常偏僻的地方,也还是难免存在着有一些做不到位的情况。
就像韩彻未穿越前的时候,吉林那边的棉花种植,直到清朝初期依然未能得以很好的解决。当时棉花的物价,更是出现过“匹布可易稗子谷三石五斗”的现象。(1)
“棉花也能在那么冷的地方种植吗?”掌柜的奇道。
北方边境可不同于柏州那边,那里地寒霜早,世人皆以为这种气候不宜种棉。
韩彻就笑道:“为何不能?”
为了能抓紧眼前这个现成的推广助手,韩彻当下就仔细跟掌柜的讲述起如何在北方边境顺利栽种出棉花的种植技术要点。
那些个极其专业的种植技术,先是把掌柜的说得听直了眼。待到后面,察觉到此事当真是可行的后,掌柜的忙唤来伙计,想要找来纸笔记下来。
“倒也不用这么麻烦。”韩彻笑眯眯的,从怀里拿出一本册子,递给了面前的掌柜。
这本册子里面所书写的,正是棉花从选种开始的一系列,适宜北方那边气候的详细栽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