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七章:教化海外(第2/3页)
如今朝会三日一开,叫做小朝。
每月月底则开一次大朝,俗称月朝。
倒是没有年关那么多人,不过京师七成官员都要参加,主要的内容是对本月的工作作一次汇报。
因着现在官员数目的增加,即便是月朝也有一千多号人。
月朝并非是在奉天殿进行,朱元璋改到了东宫大殿。
之所以改动,这跟朱英对东宫大殿的设计有很大的关系。
多处的回音设计让说话更加轻松,在足够安静的情况下,朱元璋讲话的声音能够传递到后排的官员那里。
这也就避免了先前奉天殿后边官员听不到的情况。
况且奉天殿也容纳不下一千多号人,挤着是能挤,可这样一来就没了仪态。
朱元璋只是去了一趟东宫大殿,就喜欢上了这里。
甚至心中都隐约生出要把奉天殿砸了重建的想法。
二月底大朝会。
这次来的人特别多。
除了已经去草原北伐的三王外,基本上能够上朝的都来了。
五军都督府这边,更是满满当当。
按照规矩,其实大部分的武官,尤其是都督之下的,是可以免朝的,他们通常需要练兵或者其他事情。
但是这次对于武官来说,才是最大的诱惑。
还有那些世袭的公侯,他们有些本身没有官职,但爵位可以享受朝廷俸禄,也可以不用上朝,但是在今日全部都到齐了。
“凉国公。”
“宋国公。”
“曹国公。”
“开国公。”
“颖国公。”
“魏国公。”
文武百官见着几位国公纷纷见礼,这是大明目前仅存的五大国公。
汤和死后,因为儿子早逝,孙子年岁还小,尚且不能继承公爵之位,据说孙子体弱多病,也不知道能不能撑到成年。
李善长就不用说了,已然是满门抄斩。
邓愈儿子的邓镇的申国公因为李善长牵连也没了,倒是子嗣还在,不过爵位没了贬为庶人。
大明开国后,一共封了九位国公,去掉四个,也就剩下这六个了。
濮英东浪公不算在内,他是进增追封,儿子濮玙是西凉候,不在国公之内,当然,濮玙今日也来了。
东宫大殿宽广,千余人在里面也不觉得拥挤。
六大国公在最前排跟已经受封的皇子们一起,这样的场面也是罕见。
后边的官员议论纷纷。
“颖国公不是一直喊着年迈体衰,要告老还乡的吗,怎的今日精神满面的来了。”
“这又如何,你且看开国公都来了,这等事关家族传承之大事,谁能免得了俗。”
“宋国公自从讨伐倭国后,基本都不露面了,也就是去年跟着陛下北伐,今日也来了。”
“莫说几位国公,你且看后几排,哪怕是没官职在身的世家子,那也是赶来了。”
六大国公里,唯一比较拘谨的就是开国公常升了。
他的情况不同,原本是他哥哥受封郑国公,但爵除使他上位。
即便他的母亲是开平王夫人,小舅子是凉国公蓝玉,但实际上本身没有拿得出手的功勋,因此自然差了许多。
加上五军都督府目前的状况,平日里常升基本上是闲着。
原本他是不想过来的,但是老母亲那边训斥了一番,这才过来。
常升之所以不愿意过来,原因也简单。
他虽有过练兵的记录,但实际上军事能力显然是没继承到父亲常遇春。
况且常遇春曾经的部将都归于了蓝玉,他在军中也没有多大的话语权,跟同为继承爵位的徐辉祖完全不能比。
所谓将门,最大人脉还是在军队里,或许先前兄长常茂有,但他显然没得。
这外封诸侯国是个好事,可常升清楚自己有几斤几两,因此就没打这个主意。
况且现在母亲开平王夫人,也就是常遇春的妻子,蓝玉的姐姐,朱英的外婆还活着。
哪怕是朱元璋那里都要给几分面子。
野史里有个悍妇之肉的故事,说是朱元璋把常遇春的妻子杀了煮肉,这就是纯粹扯淡了。
女儿太子妃,女婿太子朱标,夫君鄂国公,这样的身份只要不是造反,哪里可能会动。
且其与马皇后关系极好。
《龙兴慈记》记载常遇春一大把年纪,却无任何子嗣,常常引以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