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六章:大明不公平的对待(第3/4页)

那汉子听完这话,完全没有理会其中的挖苦之意,反倒是憧憬的说道:“这衙门里的饭,指不定每餐都有荤腥,三餐还能有夜宵,当官是真的好。”

“指不定还能管饱呢。”

听着这话,周边的也跟着笑了起来,同时流出羡慕的神色。

正巧在这个时候,说书先生讲述着,关于衙门津贴的事情。

不仅是吃饭问题,还有各项补贴,福利赠送,简直让人平白要羡慕几分。

羡慕归羡慕,但在老百姓来看,这也是官老爷们正常的需要的,倒是生不出什么妒忌之心。

能够当官老爷的,哪个不是饱读诗书,才学深厚。

比自己这些老百姓活得舒坦些,自然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不过对于很多从商的来说,听到说书先生的讲述后,反而生出了一股自高感。

大明的兴商之策,让许多投身进去的,哪怕是大字不识,今年也都是赚得盆满钵满,一个月进账十几贯钞,都算不得什么挣大钱。

赚上百贯钞的,也是经常听说。

而他们,也是京师消费的主力军。

钱来得快,自然就没那么在乎,花了就花了,明日再赚便是。

娱乐业在京师的发展,是越发火热了。

据不完全统计,单单是今年在京师新开的青楼,就已有数百之多。

其中有路子的,还从远洋之外,招来许多外族女子,凭的一股子猎奇猎艳,生意极为红火。

诸多青楼也是有所有样。

若是在这个时候的大明,在青楼见着什么黄头发,蓝眼睛的外族女子,不要惊奇,实在是太多了。

有需求就有市场。

海禁解开后,海贸变得更加的频繁起来,京师的热闹,整洁,礼仪,文明,还有包揽着全世界的商品,让所有来过的人,无一对此繁华不心生留恋。

尤其是从战争之中,被大明的商人给买过来的外族女子,更是来到此地,根本就没有走的意思了。

不过现在大明的律法,尤其是在户籍上面,只针对于大明国人,其他的想要加入大明户籍,尤其是京师南京这边的,就比较麻烦了。

女子还好一点,便是能够找个京师户籍,哪怕是大明户籍的嫁了,便就可落户大明。

男子就麻烦一点,若是没有贡献,或者有技艺才能的,户部下设的部门,是不会给其落籍的。

而非大明户籍之人,在许多律法层面,没有享受的保护。

虽说没有明文规定,非大明户籍就要低人一等,但现实的情况就是低人一等。

比如有户籍和没户籍的争执见官,就会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在一些案件上有所袒护,是极为常见的现象。

对于这些,朱英也有所了解,知道有些许不公,但并没有去改变的意思。

为什么要改变,区别对待,挺好的。

便就是这样,才能让其他外族外国之人,心向文明,心向大明。

从深层次来说,大明本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这里没有汉人,蒙古人等等的区分。

只有大明人和非大明人的两种概念。

吸纳更多优秀的人才,人口,这也是朱英要进行的一个方式。

区别,不公正的对待,往往会让更多人对于大明更加向往。

用朱元璋的话来说,咱大明的百姓还管不过来呢,哪里有时间去管这些外族之人。

在官员制度这边敲定之后,朱英便在此出宫,开始商定关于工人工会的事情了。

工人工会,在如今的大明是很有实行的必要。

因为工业的发展的基石,就是工人群体。

普通的劳工是工人,有技术的工匠,也是工人,甚至是大夫等人,都属于百工的行列。

很多创造,科研的发展,最早哪有什么科学家的存在。

便就是工人在推动。

具体点来说,便就是技术工种。

这些经常在一线工厂里干活的人,往往会蹦出几个脑袋灵活者,他们发展出更为快捷,便利的施工方式。

有着丰富的实际经验的他们,从某个角度上来说,便就属于近现代科学家的雏形。

只是因为读书少,所以不能形成更为系统的理论方式。

一个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是需要大量的先辈独自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