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王爷不可以(第4/5页)

起初凌秋桑其实是不想分男校女校的,但奈何这时代对女子太过于严苛了,如果真不分男女校,估计一个女学生都没有。

额,可是现在也差不多。

除了几个朝臣给陛下一个面子,把自家的嫡女和庶女全都送过去了,都是有一定基础的,直接读中班了。

除此之外,还有些商人紧跟脚步,有女儿的也送过去事实,但基本上去的都是嫡女,庶女是没有这个资格的。

穷苦百姓,那更是一个都没有了。

而凌秋桑和施懿办这个学堂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那些读不起书的穷苦百姓。

也是为了那些一生都困在内宅的姑娘。

他原以为,有了女官做前提,以后女子也能做官了,来报名的应该不会少,但实际上还是想错了。

学费不贵,一年就几两银子,但普通百姓的思维里,更愿意送儿子去读书,儿子才是家里的支柱,才是香火的传承,女儿都要嫁出去的,不值当花这个钱。

有读书那功夫,还不如帮家里多做些家务活。

这就是当代的现状,要改变他们的思想真的是任重道远啊。

凌秋桑想到这个,不免头疼,思索着,要不要再降一点女校的学费。

施懿想了想,凑到凌秋桑耳边说了几句话。

凌秋桑眼前一亮,“还是你有办法啊。”

打蛇打七寸。

于是,在凌秋桑和施懿逛完京城的第二天,京城里就多了几个媒婆。

到处寻找识文断字的姑娘,并且放出话,男方那边条件好,指定姑娘必须识字,彩礼钱给得特别高。

可这时代,识字的姑娘是真的难找。

不少百姓就开始思考了,家里的女儿如果识字,以后是不是就能找个好人家了?找了好人家也好帮衬家里的儿子。

这时代的姻亲关系还是密不可分的。

而且,如果别的姑娘都会识字,就自家的姑娘不识字,那以后还怎么找对象?

瞧那些男孩子都去读书了,读过书的男孩子,还能看上大字不识的姑娘吗?

另外,商部的工厂也放出消息,家里有送女儿去学堂的,工厂招工可以优先录用,女子从学堂毕业的,也能进厂工作,如果表现优秀,还能提拔成管事。

这国营厂的管事,是被施懿定了官职的,虽然跟小吏差不多,但是这是实打实的吃国家饭的。

就算不做官,现在能进国营厂工作,那也是一份体面,一份荣耀了。

现在的几个工厂,大多数都是招的女工,做得多就赚得多。

有人细想,读两年书,花十两银子,但是进工厂,勤快一点,一年就能赚十两银子。

嘶~这么一算,大家心里就有成算了。

报名的人开始多了起来。

随后,那位进了商部做官的公主也频繁出现在百姓的视野里,她带着小吏,在京城各处考察,指使小吏做这做那的,而她自己则拿着笔和纸在一旁负责记录。

那模样,可神气了。

其余六部也多少招了些女官,在凌秋桑和施懿的授意下,他们也频繁地出入各种基层百姓的生活里。

让他们看看,女子从来都不输给男子,只要她们有能力,男子也只能做他们的手下,帮她们办事。

无数的姑娘看得心潮澎湃,也想为自己争一口气,于是想尽办法开始去说服家里人。

报名的人越来越多,虽然还是比不上南校,但好歹是跨出了第一步。

凌秋桑也松了一口气,等到这批学子毕业,让大家看到了女子读书的好处,以后也就不愁女校招生了。

过完年,学堂开学了,紧接着三年一度的春闱也到了。

全国各地的举子们涌入京城。

京城是天子脚下,历来都是全国最繁华的地方,可是当他们看到平坦又干净的水泥路时,还是不免震惊了。

不光是如此,这次来参加春闱的,有不少都是以前来过一次或多次的,短短三年,这京城的变化也太大了。

还有,进京赶考中有不少的穷苦学子,京城的消费本来就不低,这段时间客栈食宿都还会涨价,每次考试前的食宿都是很大的开销。

但这次不同,他们刚进京,就有人通知,凭举人的文书证明可以去新建的官舍住宿。

环境虽然算不上优渥,但是这住宿是免费的。

京城的各种变化,脑子灵活的学子们就开始打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