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三章 事起(第4/6页)

沈恙道:“张老先生也不过是一时的气话,你没必要往心里放……”

“……您觉得那是气话吗?”沈取不觉得,“他做得出来的。”

杀朱三太子跟戴名世,不都是他做的吗?

有这样的手段,又出过这样的事情,第一次过去,有第二次,难保不会有第三次,更何况……

张廷玉又不是没做过。

他说的未必不是真心话。

沈恙心里约莫也清楚,张廷玉是个怎样的人。

张廷玉回府的时候,果然见着顾怀袖已经躺着小憩了,他也没说沈恙沈取的时候,只去了书房看书。

沈恙是在背后计划,没几天上朝,就有一个大理寺的官员报了一件案子,说是在江南士林之中发现本朝初年庄廷龙明史案被牵连者后人活动,并且著书立说,康熙勃然色变,立刻着令严查,五月里的时候说那个人已经被抓,押解进京,严刑审问下来供认不讳,推出菜市口斩首。

这是沈恙为沈家翻案所投的第一颗石头,那个文士死了,可沈恙也开始渐渐摸清朝中大臣们对文字狱的态度。

他又着力收买了一批人,在次年投下第二颗问路石。

这一回是《南山集》,时任工部右侍郎的汉臣李锡被人检发藏有戴名世当初所著的《南山集》,三月交由有司审理,十月议罪,革职抄家流放。

摆在沈恙面前的路,一点也不好走,两颗问路石,死了两个人。

张廷玉在次年接了刑部对李锡私藏《南山集》案的折子的时候,心底颇为复杂,在南书房里便有些压不住。

戴名世是他学生,如今人都死了,《南山集》却还在牵连人。

连着两年出因言获罪这种事情,张廷玉想都不用想,就知道是沈恙在背后做什么。

只是沈恙还算是谨慎,如今这势头一点也不好,不像是能翻案,始终还是要等待时机。

张廷玉在等时机,顾怀袖在等,孙之鼎孙连翘也在等,四爷同样在等。

从康熙五十五年开始,在等待的人太多了。

他们像是浮在水面下的影子,等待着那高高在上的人露出破绽的一刹那。

康熙五十六年,纳兰明珠次子纳兰揆叙病故,康熙朝当年三位首辅的存遗,便这样逐渐消失在历史烟云之中。

张廷玉安安心心当自己的内阁学士,同年李卫终于捐了兵部员外郎,拜入雍亲王胤禛门下,成为雍亲王侍从,沈恙投了两颗石子之后,不知怎么忽然大病了一场,沈取随侍左右,一直等到次年里才好全,生生阻断了沈恙的计划。

最是逃不过,天灾*。

一般人都随着时光的流逝,开始变老,开始各安天命。

对胤禛来说,这几年没一日好过,比如亲兄弟老十四被皇帝日益宠幸,甚至康熙五十七年十月,胤祯出征青海,为抚远大将军,风光无限。而他那一枚叫做隆科多的棋子,还在棋盘的角落里。

李光地回京过一趟,可是因为年老体弱,休假回来竟然办错了差事,还在康熙面前说“八爷最贤”,算是犯了康熙的忌讳。

只是毕竟李光地老了,没多久就被弹劾。

顾怀袖还记得,去李光地是夏天去的,七月三十那一日,满池的荷还没谢,人却去了。

当初的张英,如今的李光地。

一个谥号文端,一个谥号文贞。

张廷玉说:有的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不仅是钱财,还有名声。

五十七年,张廷璐会试通场第一,殿试原本也要点头名,不过张廷玉怕树大招风,生生请了康熙给压到榜眼,于是张家再添一名进士兼翰林。

这个时候的张若霭,也已经有了秀才的功名,不过并没有参加乡试。

只因为今科有张廷璐与张廷瑑参试,同出一府,若同去同中,未免风头太盛。

所以,张若霭这种适时的退避,让张廷玉与顾怀袖都有一种难言的熟悉和压抑。

当初的张廷玉何尝不是这样?

只有这种时候,才觉出寒门的好处来。高门大户,动不动就要担心脖子上架着的刀……

顾怀袖在五十八年初修书给张若霭,让他来京城,等到五十九年再回去乡试,倒是母子团圆了。

张廷璐张廷瑑两个也分府出去过日子,不过没有张廷玉这一份殊荣,只能在外城靠近琉璃厂的地方置了宅院,兄弟们却是隔得有些远了。好在都是入朝为官的,家里见不着,在朝上反而能见,也不怕疏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