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显端倪(第2/4页)

三福晋哭完一抹眼泪,接着准备明日吃席时候带的伴手礼。

就这样在轮着吃席的时候新年结束了,康熙出门看京畿附近的农田,根据往年的习惯,这时候正该再灌溉一次麦子,但是去年腊月一直下雪,地里面的雪有些地方还没化完,土地应该不用灌溉,他想去看看今年京畿附近土地里麦子的长势,这关系到今年的收成。

他离开宫中前就说过先不用搬到园子里,等外孙女大婚后再搬,他既然这么说,大家都没收拾东西。

康熙是自己一个人带着大队人马出门,留下皇子们在京城。海棠如以往一样进宫批折子,再分出轻重缓急送给康熙,然而此时太子也在,他在书房里跟妹妹说:“听说最近外甥女有些小恙,你不妨回去看看孩子,这些事儿哥哥会处理。”

海棠立即明白他的想法了,就笑着说:“孩子不过是前几日天气热了,减了些衣服偶感风寒,吃了药已经好多了。她不过是一个黄口小儿,怎么能跟国之大事比,妹妹还是要处理这些的,处理好了之后再请您批注。”

太子眼神不善地看着海棠,一字一句说:“这国之大事,在于皇帝在于储君,你不过是一个亲王而已,怎么敢染指权柄,你还是识趣一些,速速退下吧!”

海棠笑了一下:“来这里遍阅折子是皇父给予的特权,您今儿收回去也该给一纸公函,没有这些妹妹是不会走的。”海棠就担心康熙事后问责,所以必须反抗一下才行。

太子冷哼一声,刚要说话,旁边一个太监立即在他耳边耳语了几句。

太子笑着说:“妹妹说得对,折子是汗阿玛让你看的,既然这样,妹妹去看旁边屋子里吧。”

海棠皱眉,但还是去了隔壁。没一会她就知道太子的算盘是怎么扒拉的了,这送来的都是些请安折子,全是些阿谀奉承之辞,重要的折子压根没送来。

海棠深呼吸一口气,把这些折子都看完了,随后派人询问御前分发折子的太监,这些太监支支吾吾,问急了磕头求饶,但是没一个人敢说是太子吩咐的。

海棠晚上出宫后就派出人把自己的信送出去,第一天接着看那一堆请安折子。

海棠想起了弘阳前几日对一公主的评价,说她生错了时候,太子也是如此,在汉唐时候官僚体制远远没有现在这么成熟,君权和臣权的斗争远远没有现在这么激烈,皇帝和太子之间的斗争更趋于白热化,皇室内部能通过一场宫廷政变来给帝国换主人。

自从宋朝发展,官僚体制官场文化在明清达到巅峰,发展到后来都是皇帝亲自下场和群臣开撕,最近的例子就是废立太子!康熙四十八年的时候,康熙明示暗示要复立太子,官员没几个听他的,要么在骑墙观望,要么在力挺八阿哥,没几个人支持康熙复立太子。

所以太子一两日倒行逆施是不会对朝廷造成大的危害,官僚们会抵消他带来的破坏。

康熙接到海棠的信后,自言自语:“他狂悖之症未愈啊!”随后他没有立即返回京城还是接着巡视京畿,查看各处的墒情,亲自去农田里巡视。

等到康熙回到京城,显亲王的婚事也临到眼前。

康熙高兴地进城,全然不提太子的所作所为,跟海棠说:“你等这两个孩子成亲后去莱州一趟,回程不必乘船,从山东经过河南河北回来,路上查探一下民情。”

海棠应了下来,就和康熙商量:“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儿臣想把弘阳带去。”

康熙立即瞪眼:“他刚开始上学,你三天两头带着他出门,这不是治学的态度,你要是真闲看看你这几个弟弟谁闲带谁走!带弘阳出行的事儿不许再提了!”

海棠只能应一声是。

康熙本人对这次的婚礼表现得很期待,在新娘出嫁的前几日还让荣妃把人接过来小住了几日。

等到大婚的当日,康熙还特意让人送了赏赐过去,别人倒也罢了,一公主更得意了。

此时的显亲王府坐了很多权贵,王府里面很热闹,流水席把王府前面那条大街都占满了。

各家的女眷们在后院等着新娘子的轿子过来,信郡王家的老福晋跟平王的祖母说:“这就是太宗皇帝家的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