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山火(第2/3页)

——

秦朝。

嬴政心里又是震惊,又隐隐有一种“终于来了”的预感。

从姜海蓝直播以来,他早知道天幕上的那个“政府”与众不同,他们格外看重百姓。

姜海蓝给看的那几场战役,不仅让他看到了那个男人的神操作,更看到了那支军队强大的战斗力和执行力。

如今,姜海蓝无意识地亮出了“刀锋”,让他看到了军队不止是打仗厉害,他们竟然还走在了灭火第一线!

嬴政不能理解。

但不妨碍他意识到姜海蓝所讲的这个故事,会在民间掀起怎样的风浪。

汉初。

刘邦将嘴里的草根吐掉,眯着眼睛重复道,“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伐无道诛暴秦,他刘邦在反秦中和其他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他“约法三章”得到了关中各县父老、豪杰们的拥护,三秦之地百姓们为他们送来牛羊酒食慰问。

但……

天幕上的那支军队,竟然被要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刘邦坐直了身体,如果那支军队真的能够将这条纪律贯穿始终,那百姓们拥护军队是必然的。

军人若是保护百姓,若是不伤害百姓,百姓又如何不“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琚”?

可是他想不通,天幕上的军队缘何能做到如此?

汉武帝时期。

霍去病转向卫青,“舅舅,”少年将军脸上情绪复杂,“我没有想过……”

史书之上写孙武千里奔袭、五战五捷,写白起出奇制胜、威震六国,写韩信“战必胜,攻必取”,无一败绩……

或许将来还会写他霍去病。

但史书上不会写,哪一场战争的胜利归功于在后方做好强大后勤工作、为了打仗而牺牲良多的黔首!

天幕上却说,“淮海战役”——虽然还不知道这是一场怎样的战役——它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霍去病深知,战役的胜利,必然是因为将领指挥得当,战士们英勇杀敌,可天幕上着重表功在战役中做后勤的黔首!

正如姜海蓝着重夸赞了在灭火中做后勤的江城人民!

卫青亦很是动容,为那张红色大火与蓝色灯光对峙的图,为姜海蓝口中的军民之情。

见霍去病有如此一说,他颇为欣慰,温声道,“即便是现在,能够打退匈奴,确实应该感激大汉子民。”

他们自然应当感念陛下的力排众议、坚定不移,但亦应当感念数年来为支持对匈奴的战役,为粮草、战衣、兵器、马匹等等而做出牺牲的大汉子民!

纵观古今,哪一场战役的背后,又没有一国子民的牺牲与支持呢?

刘彻本人自是很清楚这一点,他爷爷他父亲为什么不打匈奴?

是不想吗?

不,是因为国力不够强,打不起。

如今他能够硬杠匈奴,不是说他性格强硬,他爷爷父亲性格软。

而是几代人的积累,攒够了财富,让他能够支撑起对匈奴作战的物资。

没有强大的后方做好后勤工作,打胜仗谈何容易?

可他表彰的旨意发了一张又一张,确实没想过大汉的子民。

刘彻望着天幕,姜海蓝神采飞扬地讲着因为没有“经验”而开窗被一只鸡铺面砸来的消防员,他心念一动。

东汉初。

刘秀更在意的是天幕上所展现出来的强大组织力和执行力。

他很清楚,很多时候,不是人越多越好。

若不能做好组织,越多的人聚集在一起,不仅发挥不了作用,反而会生出诸多事端,影响效率。

让很多人各司其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可,天幕之上,姜海蓝说江城人民组织摩托车队往山下送物资,排成队搬运物资,有什么急需的立马就有人送到,还有头灯组成的蓝色长线……

他刘秀自然是透过这一切,看到了这其中必然有一个强大的领导核心,百姓们自愿地围绕着这个核心,各自做好自己的事。

他为之好奇,也为之惊诧。

东汉末年。

古往今来,屠城者数不胜数。

军队的屠刀不止挥向敌人,也挥向柔弱的百姓。

尤其是如今乱世,人命贱如蝼蚁。

百姓们实在是无法想象,会有为了保护百姓而站在灭火第一线的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