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九章 大清存亡,在此一战!(第2/4页)

吴国贵沉没了一会儿,对孔四贞说:“定南公主,你也别只说平南公主,也劝劝你儿子……别人是真有杀父之仇,他就是认错爹了!就他那模样,跟活吕布、小活吕布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样,他怎么找活吕布、小活吕布报杀父之仇?”

孔四贞点了点头,眼泪汪汪地说:“楚王,您回去后一定和南王还有大将军说说,吉庆一定会知错的,求他们给吉庆一个机会。”

“一定会知错?”吴国贵笑道,“真知道错了就好,兄弟不能相容安能容天下?”

说着话,他又扭头对尚淑英道:“平南公主,你先把家里安顿一下,过几日就和我一起走一趟南京,身段放低一点,先给我姑爷认个错,以后的事情就好办了。”

“嗯,”尚淑英红着脸点点头,“楚王您的大恩,妾身岂敢忘怀,以后楚王有用得着妾身的地方,也只管言语一声。”

吴国贵点点头,然后站起身道:“时候不早了……我还得去趟相府见一见我的那个好兄弟,得和他把话说清楚……大清存亡,在此一战!”

……

“大清存亡,在此一战?”

长安大周丞相府的书房之内,吴应麒听见吴国贵的这个“说法”,眉头就是一紧,似乎陷入了沉思。已经扮了几年诸葛孔明的吴应麒看上去苍老了许多,摇动鹅毛扇的模样,还真有点像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丞相。

而他现在遇到的问题,可能比历史上的那位蜀汉丞相更复杂,更困难。虽然大周和蜀汉一样,都存在国力不足,难以承担一统天下的重任。但蜀汉那时候没有火枪大炮,军工生产也远不及如今那么复杂,工商业也远不如现今那么发达。所以蜀汉的困难只是因为人口太少而带来的兵力、财力不足。但大周现在遇到的不只是人口太少,而是全方位的落后……不仅比大明落后,就是比大清也存在很大的不足。

大清有蒙古草原和东北的山林作为大后方,而且也有海岸线可以发展海外贸易。而大周连这些都没有!大周就是个内陆国,手里虽然有个号称天府的四川,但是开发起来实在太费劲儿了。

而且,在要不要开发四川的问题上,现在大周内部也存在比较大的分歧——这又是大周所面临的另一个麻烦了!在大周国的发展方向上,大周内部现在存在不同意见,一派是“西周派”,主张将西域河中之地当成大周国的重心,未来将朝廷也迁移过去;还有一派则是“东周派”,主张维持大周在中原的地盘,努力保持三分天下。

而吴应麒则在两派之间摇摆,一会儿把大量的府兵户往西域送,一会儿又说要修成都城作为大周的南都,似乎中原守不住就要遁巴蜀。

总之,谁也不知道他在打什么主意?

“可是大清亡了,大周还能持久吗?”吴应麒望着自己昔日的好兄弟,沉着声发问。

“能啊!”吴国贵道,“二哥,退路只有一条……大清、大周都要挤进去是不现实的!将来之天下,要么是西周东明,要么是西清东明!您好好想想,是西周好,还是西清好?”

吴应麒哼了一声:“会不会有赤壁之战?”

吴国贵摇摇头:“难……当年孙刘可以抱团,是因为他们二者都没有退路,都被曹操逼到墙角了,不得不拼死一搏。但大周和大清共有一条退路啊!”

这条退路就是河中之地,包括吴周控制的撒马尔罕、布哈拉和花剌子模绿洲,以及大清控制的塔什干、太平谷。

这块地盘要塞两个国进去,其实有点拥挤,如此只有一个国,还是挺宽敞的。

而且大清、大周两国都往河中移了民,两国的移民加一块儿,已经有好几万户了……如果能合一块儿,再加上一场大搬家,五年之后,那边有个十几二十万户神洲之人,都是有可能的。

二十万户,百余万口,如何不是一份基业?

如果再算上钦察草原上的蒙古人,人口可能还要翻倍!

吴国贵又娓娓而道:“二哥,我久在明营,自然是知道大明之强的。大明的强不仅在于军事,而是从下到上,从里到外,全都比大周、大清要强!而且大明还有越来越强的趋势,而大周似乎有越来越弱的苗头……二哥,你一定要早做打算,万万不能孤注一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