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七章 大明有国士,大清有阿玛!(第2/4页)

现在王忠孝已经把话头递给他们,他们当然要帮着好好鼓吹一下了。

“李中堂,”头一个发言的当然是黄宗羲,他是广东维新堂的堂长,也是王忠孝的“御用辩经大儒”,“国人之所以是国人,士之所以是士,就因为他们都是国家的基石和栋梁,国人是基石,士是栋梁,而国家就是房屋。如果房屋没有基础,没有栋梁,粉刷得再漂亮,装饰得再华丽,也是没有用的,大风一吹就倒了,就什么都没了!”

屈大均接着黄宗羲的话往下说:“一个国家想要巩固,少不了兵强、粮足、钱多……而这三样归根结底都要取之于国人和士,所以古代的贤明君主,才会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挂在嘴边,摆在心里。”

王夫之语气沉重地说:“可惜古来贤明之君少,昏聩之君多。在天下无事的时候,昏聩之君不知道保护栋梁,加强基础。而是任凭栋梁腐朽,基础侵蚀,等到大难来临之时,栋梁已折,基础已失,大势已去!”

王忠孝假模假样点点头,一副已然受教的模样,然后又虚心问道:“现在南京城中可有国家的栋梁和基础?”

“有……但是不多!”回答这问题的是陈尹恭,“应天被胡虏蹂躏多年,哪里还有国人与士,有的只是匹夫和奴才……现在汇集了四方英雄,算是有一些国人与士了。”

“那……国人与士太少怎么办?”王忠孝又问。

顾炎武摇头晃脑地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有责则有利,担天下兴亡,当然要分天下之利!”

“如何分利?”王忠孝又问。

顾炎武说:“王为原君,臣为原臣,儒为原士,匹夫则为国人原民……如此才能各得其利,上下一心。”

刚刚从那个一衣带水的封建邻邦日本国回来的舜水先生朱之瑜大概是几个大儒当中最懂“士”和“国人”的……他也最明白李中堂、卢中堂、陈中堂的心思——他们仨这是想要当幕府将军或是架空将军的管领、大佬吧?

他当下摸着长长的白胡子补充道:“中堂,这个国人和武士,其实就是一类人,都是有点产业,又能团结起来跟随主君征战的好男儿。因为他们有产业有武力,主君也必须以礼相待,要不然……可就要伤了和气了!”

明白了!

朱三太子这下终于明白了!

这个国人和士,原来就是李中堂、卢中堂、陈中堂他们仨“中堂原臣”的基础!

如果能培植出庞大的国人和士的阶层,那么这三个“中堂原臣”就能内制原君,外攘不臣了。那个耿东王……恐怕就再没机会当耿孟德了!

想到这里,朱三太子就笑着问耿精忠:“东王,你觉得授予愿意保家卫国的南京城中壮丁以国人、秀才、举人身份以赏其功可行吗?”

“行啊!”耿精忠想都没细想就点点头道,“叫人家出力,总要给些好处……大清朝那边的好处是收奴才,咱们放点国人、秀才、举人的身份也差不多。不过……这个什么人可以当国人?什么人可以当秀才?什么人又能当举人?这国人、秀才、举人到底有多少好处,咱们还得细细商量。”

“东王所言极善,咱们是得好好商量……王府外头还有几万南京百姓在等消息呢!”

朱三太子一边说话,看着一脸天真的耿精忠,心里也只觉得好笑——你这个东王不行啊!根本斗不过那仨中堂!那仨中堂早就都盘算好了,还用得着你来商量?而且你能商量出什么?看看人家都用什么人?你又在用什么人?

这个时候卢三好已经第一个开始“商量”了,只听他开口说道:“凡是从军卫国者,皆授国人身份!国人者,见官可以不跪,犯法必须慎刑,有县府议政之权,可以充任吏员!”

这个待遇不错了!

见官不跪,过堂不揍,县府议政,还能当个小吏……基本上就是个小老爷了!

王忠孝又补充道:“出身宽乡或是愿意移籍宽乡的国人,还可以授予土地!而出身城廓或狭乡的国人则可以送他们的子嗣入读县学、府学,以代替授田。”

他这个办法也挺好……愿意种田的国人可以到人少地多的地方去当大地主,想要后代好好读书的,就在大城市拿入学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