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节 厉兵秣马,刀锋所指

就在张凤翔和宋统殷漫步在什刹海北岸时,刘白川也和刘东旸以及许朝、土文秀四人走在对面的南岸柳荫道上。

许朝和土文秀现在算是地主了,而刘东旸和刘白川则是远来为客。

“去见过老大人了?”许朝随口问道。

几人口中的老大人自然就是已经归隐的冯唐了。

“见过了,老大人身体健旺,雄风依旧,含饴弄孙,自在逍遥啊。”刘白川若有所思地道:“也不知道他怎么能闲得下来?”

刘东旸微微一笑,“呵呵,老大人的心思咱们也猜不准,他才六十吧?要以我看,他这情形,便是七十岁也能扬鞭跃马,这十年就真的一直待在家里?静极思动,没准儿哪天就觉得不自在了呢?”

都是几个血雨腥风一起出来的老兄弟,说话自然就没有那么多顾忌,土文秀大大咧咧地道:“现在小冯首辅誉满天下,反而让老大人有些缩手缩脚了,这一次小冯首辅邀请诸总兵入京,其实就是一个安抚吧?”

刘白川皱了皱眉,“文秀,什么意思?”

“呵呵,我去老大人那里多一些,可经常看见王子腾和牛继宗在老大人身边叨咕,我在想若非是老大人,只怕他们二人早就被龙禁尉给囚禁了吧。”土文秀漫不经心地道。

“哦?”刘东旸和刘白川都会意地交换了一下眼神,他们现在是两镇总兵,虽然位高权重,但是却远离了京师城,很多消息的灵通程度就不及许朝和土文秀了,但是在敏感程度上他们却没有放松。

“这两位可真的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啊。”刘白川拽了一句文,摇摇头:“只可惜小冯总督变成了小冯首辅,若是一直总督当下去,或许……”

“那也未必。”刘东旸稳稳地回了一句,“文臣从无三代兴,那都得要靠读书而成,谁有那本事保证儿孙读书都能行?咱们武人就不一样,难道小冯首辅就没有考虑过他的儿孙之福?”

许朝笑了起来,“小冯首辅子嗣可不少了,以往老大人一直担心香火单薄,现在可再也不担心了。”

“香火不担心,难道就不担心儿孙们未来的日子过得好不好?”刘东旸目光眯缝起来,看着辽阔的什刹海水面,三月末的什刹海,草长莺飞,天气正适合出游,“其兴也勃,其亡也忽,没谁希望自己这一脉变成这样。”

“照你说,还只有武勋还能勉强维持三代?”刘白川斜睨了刘东旸一眼,他能听出这位老友的言外之意,还是意难平啊。

文臣对武人的压制一直是大周武人头上的一座大山,除了在开国初期武勋势力庞大还能勉力维系,但随着文官治国以文驭武的国策确立,武人地位迅速下降,哪怕是二品总兵在面对兵部侍郎这些三品官员时也是唯唯诺诺毫无发言权。

边军和地方上发生矛盾,如果说是州县一级还好说一些,若是府乃至省这一级,那武人也很难讨得好。

他们从冯紫英那里也听得了日后本朝要对外开拓的方略,意味着从现在开始大周朝不再像前几十年那样一味保守退缩,军队的责任不再是守疆御土,而是要开疆拓土,主动对外征伐了,辽北,西域,南洋,甚至西南的安南和洞乌,都可能是下一步的目标。

这又让刘东旸刘白川他们都有些蠢蠢欲动了。

这意味着军队不再是防御的坚盾,而将是对外开拓的刀锋,这对提升军队作用和武人地位无疑有着巨大的正面效用,既然要用武人去对外开拓,那么也当该给武人必要的地位,否则武人凭什么不守着国门过着安稳日子,而要冒着牺牲生命和付出鲜血的危险去对外征战?

“呵呵,武勋为国立下汗马功劳,武人常年戍守边疆,难道不该有一个合理的待遇么?”刘东旸反问:“我们没有奢求什么高人一等的地位,但要让我们卖命流血,却连基本的保障都无法满足,这怎么让兄弟们儿郎们心里踏实满意?”

几人都陷入了沉寂,这也是大家都感觉到愤愤不平的重点。

虽然小冯首辅对武人的态度不一样,但是他却只是一个人,他背后还有庞大的士人文官群体,他也不可能违背这样庞大一个群体的意愿,否则他这个首辅也坐不稳。

这一次小冯首辅召集了十二镇总兵到京,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和反对,也是小冯首辅一力坚持,才得以成行,这也为小冯首辅在武人心目中赢得了很高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