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名正言顺(第3/3页)
可他偏偏是蒋禾,是蒋家可望不可即的二儿子。
她敏感,是因为她太害怕了,已经经历过那样无力卑微的感觉,她担心程果走她走过的路。趁现在还来得及,她必须点醒程果,不要妄想那种人,不要和她一样,深陷在密不透光的暗恋关系里,走不出来。
她们不是象牙塔里的孩子,必须要懂阶层意味着什么。
话题被陶竹聊的有些沉重,她还不知道该怎么说点,程果已经把话题引到别处:“对啦小桃儿,你为什么会学新闻专业?我原来还以为这是艺术专业呢。”
说到这个,刚还在劝程果离蒋家人远点的陶竹,又不由自主地想起蒋俞白。
这里面有一个长长的,久远的,她没有和任何人提起来的故事。
那是很多年以前,在家乡的果园被蒋中朝包下来之前,那时候整个村子的果园是分给不同的小公司的。
每家小公司出的价格都不一样,家里的老人们私下会沟通价格,都想把自家的水果出给收购价最高的厂子,但越是价高的厂子要的果子越好,符合他们质量的果子越少,与之相对的,是出价低的厂子收的多。
在小的时候,陶竹常常看见爷爷奶奶在果园里拿着小本算账,算完之后愁眉苦脸地表示,按照这个价格卖出去,不赚钱,甚至还要亏一些。
可他们是果农,没有其他谋生的出路,为了来年的生活和生产成本,就算是亏点钱,也必须得把水果出出去,几十年如一日。
这样的情况,一直到陶竹小学四年级,得到了改善。
后来陶竹才知道,那是因为蒋中朝以高出原本收购价最高的厂子的价格,把全村的水果都收走了,而且除非真的是果子质量有问题,否则他的厂子从来不挑。
自那年之后,每次水果运输车过来,全村人都喜洋洋的,大家不再用皱着眉头讨价还价,而是闷头数钱,陶竹家里的生活也因此好了不少。
也因为这样,一部分在其他县城打零工的人也回来了,他们的小县城可以说是因为蒋中朝的缘故而再度回归了最初的热闹。
这是初二那年暑假,陶竹和蒋俞白闹的最不愉快的时候,奶奶告诉她的事情。
奶奶让她要感谢蒋俞白,得把他当成财神爷似的供着,后来陶竹也确实这样做了。
她把蒋俞白当成大善人,能忍则忍,两人关系缓和后,蒋俞白得知陶竹对他好是因为这个,哭笑不得地给陶竹算了一笔账。
有关于农业成本,劳动力成本,运输成本以及分销的关系。
她不知道作为资本家的蒋俞白为什么要告诉她这些,但这笔账,是陶竹在那个只有学习和追跑打闹的年纪里,实实在在受到的最大震撼。
她开始懂得,在整条产业链里,最赚钱的是分销。
就算全村爷爷奶奶们不吃不喝地种水果,也都没有掌管接水果车的人赚得多,哪怕他整天吹在空调房里。
相对的,最难的也是分销,尤其是对于繁春当地的老人们来说。因为除了拉水果车出去卖之外,他们没有任何销路。
蒋俞白轻描淡写的几句话,像是不痛不痒地在路边丢了一颗种子,却被陶竹视若珍宝般捡起来,从初中一直养到高中毕业,一点点长大,到遮光蔽日,枝繁叶茂。
她曾无数次设想,如果她能做那个分销的人,让繁春的水果直接到顾客手里,那么大家是不是就可以获得更多的钱。
如果大家都能靠卖水果赚到很多钱,那爸爸妈妈是不是就不用再去北京打工,是不是他们就可以在繁春,跟她一起生活了。
就这样,在报考专业时,陶竹没有任何顾虑地选择了新闻。
曾经她想懂得传播的路径,想卖家乡的水果,到了如今,这个梦想没有变,但多了一个梦想。
她想成功,想名正言顺地站在蒋俞白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