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治蝗(第2/5页)
什么《治蝗略》,区区稚子能写出什么玩意儿来,程家每年冰炭孝敬才给那么一点银子,还想他出银子替他刊印?他替他扬名?呸!
程世福并不知道,他还傻乎乎地以为知府大人已递上去了,但朝廷并不重视,虽然遗憾,但也只能叹息一声。
程婉蕴也对此不大强求,她一向以为自己能做的有限,假借寻得古书的由头将现代治蝗的办法交给程世福,不过是为了想让自己的阿玛能睡个好觉罢了,如果能救更多人自然更好,若是救不了,她也已尽了力。如果因此而一直痛苦,日子会过不下去的。
何况两年后她就要进宫选秀了,她的心思又落在那上头去了。后来歙县蝗灾渐渐少了,这事儿渐渐也被程家淡忘了,就连程婉蕴自个可能都意想不到,年轻时曾无意苏过一回,那多年以前射出的子弹如今却帮助了弟弟,也帮助了自己。
但程婉蕴十四岁写的《治蝗略》,虽被贪官污吏付之一炬,却也被十一岁程怀章抄录珍藏,这是他们集写出来的第一本书,即便上头不认可,怀章也想留个纪念。
因此,站在龟裂的田地上,张廷玉听了蝗灾就脸色苍白,越发觉着头顶上的烈日刺目晕眩,人也跟着打晃,却忽然发现程怀章虽然面色凝重,但却似乎一点儿也不慌乱。
“怀章,怪不得我阿玛总说你稳重,”张廷玉有些佩服地看着他道,“真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都到了这地步你竟如此稳得住,这点我不如你。”
程怀章却拍了拍手上的泥土道:“这倒不是稳重不稳重的事儿,而是治蝗这事儿吧……”他仰起脸,那张素来有些冷板的脸因想起幼时的事而变得柔软,难得对着不明所以的张廷玉笑道,“我熟得很。”
张廷玉呆了呆:“你还会治蝗?”
程怀章拉着张廷玉回去了,没过一两个时辰就把以前长姐带着他整理的《治蝗略》给默了出来,看得张廷玉沉默不语:还有什么是你不会的吗?不是,都是一路读书科考上来的,怎么你会的东西都和我不一样呢?
“你忘了我是哪儿的人?我和长姐自小就帮着阿玛捕蝗,这些法子还是我姐姐找到、后来整理成册的,她是个顶顶好的女子,只是你们都不信。”程怀章吹了吹纸上未干的墨迹,“走,找匹快马,把这些法子送到赵大人那儿,有他在,不愁下头的人不用心!”
自打春日就在地里发现蝗虫卵的消息不胫而走,果然常常遭受飞蝗折磨的苏浙皖三省百姓也都提心吊胆了起来,以往每次官府都只能督促百姓捕虫,有好些的县官会拿出自己的俸银、以身作则与民一起捕蝗,但这样往往捕也捕不尽,有些虫卵除不尽,冬日里没有冻死,第二年又复生,因此百姓们又开始日日烧香拜蝗神,还有请跳大神的围着自家田地跳的。
以往只能求神拜佛,但今年似乎有什么不同,海宁的百姓是率先体会到不同的。
新来的海宁知府张大人自掏腰包,刊印了五千余册的《治蝗略》,下发给各州县、村落,还在乡里贴了布告,专门派遣官吏下乡劝民捕治,那治蝗略上还画有图示,印得极为清楚,即便不识字的农民也能看懂。
海宁的张地主正让自家孙儿将官府发的《治蝗略》念给他听,他以前也是个地道的农民,后来转而去走货卖生药材,挣下两间药铺、医馆,置办了桑田、药田千亩,对于闹蝗灾的事儿,他比谁都着急。
“防治蝗虫要法:一、要减少蝗虫的吃食来源。蝗虫大多食小麦、高粱、水稻、玉米和谷子,却不吃大豆,而大豆耐旱、不挑地,可在大旱时多在田地里种植大豆,防治蝗虫之时,还能保障灾时有大豆作为最后存粮,不至于冻饿。”
自打玉米和红薯引进华夏后,大多数农田里都不爱种大豆了,张地主听了连连点头,他以前也遇着好几次蝗灾,那蝗虫好似真的不爱吃大豆,此法可行。
“好孙儿,你接着读。”
“二、蝗虫喜欢在地势低洼之处产卵,可将这样的田地改种池塘,用以养鱼养虾,蝗虫栖息产卵地减少了,蝗虫也会变少。”
张地主搔了搔头皮:“可是不都说鱼虾的卵会生蝗虫么?再养鱼虾不会生出更多的蝗虫来么?”他刚冒出这个疑问,就听孙儿又念叨道:“另,注明:鱼虾并不会产蝗虫卵,此为谬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