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十二)(第2/5页)

直到听到高中文理分科,他才好受了些。

看来,文史和经典,也依然是被郑重对待的,依然是有人选的,并没有彻底没落。

唐朝。

李世民有些惆怅:“朕想要照着抄都很难呐!”

像是地理、化学、物理这些课程,整个大堂都找不到合适的老师!

只能缓缓图之。

北宋。

赵匡胤问赵普等人:“不知那高考是否与咱们的科举是一样的?”

赵普思索一番,摇摇头:“恐怕不是。按照后世的学校设定,他们应有两场考试需要重视。”

另一臣子补充:“一为中考,从初中进入到高中,此次考试可以刷下百分之四十的人,不可谓之不重要。”

“不错,还有这高考,应是高中再升入大学。”赵普点头道,“后世的大学似乎与咱们的太学和国子监等类似。”

也就是说这些学生还是要继续读书的,而不是立刻授官。

赵匡胤感叹道:“的确是复杂,但似乎也颇成体系。”

“暂且先看下去吧,其余的咱们后续再议。”

……

【除了无忧无虑的幼儿园三年之外,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整整十二年的努力似乎都是为了

高考。】

【考上了好的学校和专业,

人生的路陡然变得宽敞顺遂,

考不上,虽然也不至于人生再无出路,但肯定会绕很大的弯子才能到达最终的目的地。】

【曾经有一个纪录片曾经跟踪采访过几l个孩子,花了六年的时间。】

一个孩子是出生在北京的富裕家庭。

她从小教学资源就很丰富,中学很轻松的进入了中央美院附中,除了正常课业之外还能经常接触到很多艺术前沿讯息。

但她却选择了辍学,在父母的支持下选择开了一家小酒吧。

六年后再拍她,她从德国留学回来开了自己的艺术公司。

一个孩子出生在小镇上,家境普通,典型的小镇做题家。

高考失败两次,他选择了继续复读。

“那就再赌一年,反正也不差你这一年了”他母亲安慰他,那是一个在工厂做零工的女人,“没有文凭,找工作很难的,找也找不到什么好工作。”

终于,在家人的支持下,他最终考入了一本。

六年后,他留在了武汉,后来又买了房买了车,最终在大城市站稳了脚跟。

最后一个孩子,出生在贫困山区,而且还是个女孩。

十二岁的时候她才上了二年级。

“女孩子是要嫁人的,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这是她爸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六年后,她没有再继续读书,而是回到了山里面,被父母嫁给了自己的表哥。

面对镜头,她的眼睛里再也没有了光。

【那些早早就可以被家里送出国留学的富二代,或者是学习好到可以直接被保送的学神们暂且不论。】

【第二个孩子,假如高考失败,恐怕过的就是另外一种人生。】

【高考,就是悬挂在华夏每个高中学生头上的一把刀。】

一个婴儿出现在天幕上。

他正在天真的懵懂的吸吮着自己的手指,十分惬意。

在他的上方,悬挂着一个倒计时:

“距离高考还有6470天。”

镜头一转,来到安静的教室里,所有的学生都低着头在刷着试卷。

在身后的黑板上,有着大大的粉笔字:

“距离高考还有35天。”

……

这倒计时一出来,所有人都直面了来自于后世高考的压力。

充分体验了一把紧张刺激感。

有本身就即将临考的学子们直接抽了一口凉气,差点就趴下了。

“这后世的高考,似乎比咱们科举还吓人呢。”

反正他们是不会有这种氛围的,就是那种身边人全都督促着紧盯着的感觉。

太可怕了!

而那三个人的六年变化对比,也让他们唏嘘不已。

“看来后世也不是完全美好,很多事情和咱们这儿也一样。”

“出身权贵,前途早就定下,无需担

忧。出身普通,就要拼命争取,出身贫困,那就无法翻身。”

人群中响起了反对声:“那当然不,那个通过高考改命的,若是放在咱们这会儿,连科举的资格都没有!”

一个做短工的家庭,想要供出读书人?

做春秋大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