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盘点十大名医,长寿的秘诀(十二)(第2/5页)

明朝。

李时珍依然是和自己的友人一起观看仙画。两人都点头:“钱乙

的确是实至名归。”现在明朝的大夫,尤其是专注于给小儿治病的大夫,谁不学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

【现在提到钱乙,不是学医的人可能还比较陌生。但有一个你们绝对是听过的,那就是滋阴补肾的六味地黄丸!不错,这正是钱乙研发出来。而且这味药呢,一开始的版本其实是为了治疗小孩子生长发育迟缓,囟门不合等病症而研制的。后来,经过一些演变,就成了现在成人版的六味地黄丸。】

【也是颇为神奇,估计钱乙自己也想不到。】

硕大的药盒光芒四射的出现在了仙画里,占据了最中心的位置。

某位德高望重的穿着后世唐装的老演员,笑容可掬的举着它,语气铿锵有力:XXX牌六味地黄丸,治肾亏不含糖!

天幕前的钱乙沉默了:..

这六味地黄丸虽然他目前还没有配出来,但是可想而知,以他的风格肯定是配给小儿吃的。所以后面到底是出了什么错?

友人朝钱乙揶揄道:“这六味地黄丸,不知你这儿还有没有?我倒是想要替朋友求一丸……”钱乙面无表情的瞪他一眼。

友人哈哈大笑。

后世的李时珍也忍俊不禁:“六味地黄丸的组方的确是精妙无比。现在已经成为治疗肾阴虚的基础方了。

同行友人笑道:“若是有水平的,往上面加减一二,没水平的,直接拿钱乙的方子。哪位大夫没开过六味地黄丸呢?

而百姓之中也有人将这药丸的名字偷偷的记在了心里,打算哪天去医馆问一问。当然,咳咳……不是他要吃,是朋友要吃,懂?

仙画及时将大家逐渐跑歪的想法拉回了正轨——

【钱乙呢有一个不靠谱的家庭,他小的时候,妈妈就死了。他爸本来擅长针灸,平时还能家里攒点收入。但他也喜欢喝酒,忽然有一天喝得醉醺醺的之后就要东游海上,然后就这样消失了。还没长大的钱乙被他的姑姑收留,然后跟着姑父学起了医术。】

【他姑父在历史上并没有记载,只知道大概是个乡下的郎中,并不是什么名医。所以也由此可见,钱乙本身在医学上就是很有天赋的。】

转眼成为了青年钱乙,在姑父给人出诊的时候他已经可以配合给病患扎针。回到家,医书手不释卷,通宵达旦。

【通过钱乙也能看出来,到了唐宋朝的时候,因为书籍和科举的兴起,民间的教育开始有了长足的长进。你们看看,之前的华佗、张仲景、皇甫谧、葛洪,一个个都是士族,名门之后。因为只有士族才是识字的,也只有士族才拥有医书等物,才有读书的资格。】

【那时候民间的医生被称为“草头医”,基本上和江湖骗子没什么区别了,是不太被人信任的。】

【而钱乙呢,却是真真切切的出自于平民阶层。这就是教育和科技发展的重要性。】

钱乙看着天幕,回想起往事,心里浮起酸涩之意。

父亲虽然莫名其妙的就消失了,或者说离家出走了,但在他记忆里,他在的时候还是有欢乐的。只是欢乐有多少,后面的痛苦也就有多少。

若是有朝一日他有机会,或许还会去找一找父亲,问一问他为什么要抛下自己走掉。咸阳宫内。

赢政轻微的点了点头,表示对仙画的认同。

自从他发现了人才的重要性,又从商君书中“愚民”的政策中调转了头之后,就愈发的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

书本的重要性。

再往上追溯,那就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重要性。只是……他扫了一下殿内的士卿贵族们……不能操之过急。

【关于钱乙本人的记录其实并不多,UP主也不清楚他是因为什么契机忽然将注意力转到儿科上面

来的。但要感谢他的这个决定,华夏古代因此真正的有了“儿科”这一分支。】

【在他之前呢,儿科是没有分出来的,也没有专门的大夫,反正小孩子生病了就随便看看。很多大夫“宁医十男子,不医一妇人,宁医十妇人,不医一孩童。”】

【钱乙曾经写了一本医书《小儿药证直诀》,弟子阎季忠后来收集整理出版的时候,在序言里面写的这一段,就能看出当时儿童治病的窘境,简直让人触目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