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亩产千斤的秘密(四)(第3/5页)
君臣一时之间执手相看泪眼,肉麻兮兮。
李世民也在心中想,看来后世所说的科学思维与实验也有关系。那赵过,即使只是
种田也知道先试验,看来,朝廷的政策也应如是。
有的时候,贸然推广下去只会收获到与自己想要的相反的结果。
李二凤不知,受仙画的潜移默化,他已经琢磨到了一点科学思维的内在本质。
【可惜的是,赵过没有著作留下来,要等到西汉后期的汜胜之,编著了《汜胜之书》,才有了华豆历史上最早的一本农业典籍。】
【汜胜之的生平在史料中没什么记载,只知道他在汉成帝时期任议郎一职,然后在京师地区指导农业生产。他在工作中可能有所感悟,于是就将自己的所得和民间的一些优秀经验包括什么时候耕田、什么时候收种、留种、育种,以及如何积肥等等一些十分详细的技术经验,汇编在一起,这就是《汜胜之书》。】
【这上面的优秀经验,一直到了隋唐时期都还在被人不停的引用。它也与后世的《齐民要术》《农书》《农政全书》一起被称之为华夏古代四大农书。】②
西汉。
汇胜之正在自己家中的书房里奋笔疾书。
妻子送来点心,看他清瘦的身体很是心疼:你说你,人家当议良的天天待在官舍里,就你,愿意往田里跑,晒黑了不少,成天累得要命,也不知道图什么。
汜胜之笑道:“我只是看着瘦,但实际身体可比那些成天久坐的好多了。”
妻子将点心放下来,还是有些不满:“儿子从官学中回来,都说别人笑话他父亲是个田舍郎。”
汜胜之不以为意:田舍郎就田舍郎。这等瞧不起农人的人,叫他少与之来往。
妻子还想说,正好仙画开始了,她索性找了座位坐下,和沼胜之一起观看起来。
然后就看到这一段。
她不可思议的转过头来:“这上面不会说的是你吧?”
她当然知道自己夫君这段时间正在编著农书。一开始的时候是觉得很不靠谱,农书有几个人会看?如今士人们都看不起农人,轻易不会下田。说不得,这农书只会浪费家中笔墨。
但,夫君居然靠这个青史留名了?
汜胜之哈哈大笑:你看,田舍郎也是有田舍郎的好处的!
他更好奇的是,不知道和自己的
农书并列的其他几本写了些什么内容?耕作之法是不是在后期还有改善?
如果是的话,那农人们的苦也能淡一点了。
【《汜胜之书》后,北魏的贾思勰编著了《齐民要术》,对《卫胜之书》也多有引用。】
【《齐民要术》堪称古代农书之首,也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里面关于农业的方方面面,写得很详细。里面裹括了农艺、园艺、造林、蚕桑、畜牧、兽医、配种、酿造等等各个农业学科的知识!基本上摊开《齐民要术》,咱们现代农业大学里的各个大分类的学科都在里面了,这还是一千五百多年的古人写的,相当于他一个人建立了一整个农学体系,就问你牛不牛?!】③
《齐民要术》的目录在天幕上展开。
从卷到里面的篇章,一共十卷九十二篇,十分详尽。
路小将实在找不到可以配的画面和初步段了卖性就将书中的内容文字做好本地纸放了上土
但这一举动反倒让其他时空中她所不知情的观看者们更加的开心。
【贾思勰并不是农民,反倒是“士人”,读书人,他当时官拜高阳太守一职,对农桑稼墙和其他民生之事都非常了解,绝对不是那种只知道盖公章和往自家搂银子的贪官。当官需要到处走动,看过很多地方不同的种植之法,卸任之后,他就开始回老家研究农学,然后编写《齐民要术》。这里面既有他从民间得来的经验,还有他自己的经验。他为了写怎么养羊,特意自己买了两百只羊来养。所以,书里面的经验绝不是只停留在纸上。】
【这也是现代农业研究的一大基础原则。农学院的基地里面总有着各种各样的实验田,千万不要手贱去拔,小心师兄师姐们毕不了业和你拼命。】
李世民决定收回自己刚刚说不酸的话。
他酸呀!
农学大家,大唐还真需要!
《齐民要术》一书,在隋唐的时候都流传甚广,后人超越。可见贾思勰的大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