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6章 血色钞票(第3/6页)
程元华颔了颔首,继续说道:“由五名医护人员组成的HIV小组已经赶去中原汝宁,在一个血头的采血点对卖血的人进行了抽样检查,一共检查了31人,其中有3个是阳性。”
在HIV还没泛滥之前,国内医院使用的白蛋白基本是从国外进口,等HIV泛滥,为了防止HIV传入,血浆、人血清白蛋白、球蛋白等血液制品就被严格管控进口。
白蛋白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休克、烧伤、外科手术、癌症放疗化疗、生产失血太多后等引起的血容量锐减,以及慢性肾炎、肝炎、糖尿病等疾病的治疗,需求量很大,所以在进口管控之前,国家就大规模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设备,兴建血液制品生产企业。
企业有了,开工生产自然需要原材料,于是有些地方的血站就迎来了市场经济的春天,除了医院所需的血浆之外,还会大力收购血浆,一收一卖,中间赚一道差价。
虽说1978年就已经提倡无偿献血,不过当下医院所需的血浆来源还是以有偿献血为主,一个买,一个卖,钱货两讫,童叟无欺,不用有道德方面的负担,直接把血浆当成商品对待也没多大问题。
本来嘛,血站就是采集血浆的地方,采集的血浆不管是直接输入有需要病人的身体,还是拿去提炼都没什么问题,专业对口,差价是他们应得的。
可惜,就这买卖也有人眼红,有些医院直接跳过血站,在大门口的广告栏里贴上“献血光荣,救死扶伤”的广告单,也干起了采集血浆的买卖。
医院干这个,专业、职能也都算对口,只能说一句谁干不是干。
本来只有血站和医院干这个也没事,毕竟都是专业的,只不过前年差不多年底的时候,血液制品的出口放开了,这下生物制药企业有了更大的市场,对原材料的需求自然也就越大。
在中原某些地方,不仅与医疗相关的单位干上了采血收浆,就是无关的也一窝蜂挤进这块市场,之前有些走街串巷卖针头线脑的小商贩一看,“这个买卖中,可以干。”
你想啊,这些人平时卖东西就是直接送到客户的家门口,服务意识杠杠的,虽说如今要换新行当,可服务意识绝不能丢,这可是那啥走向托拉斯的企业文化。
于是,一批小商贩变成了血头,直接走进山村,从村小借张课桌板凳,往晒谷场这么一摆,摊子就支起来了。
一开始还好,用的是全采,就是针头扎进静脉,血流进采血器的这种做法,毕竟干的是高大上、高专业的买卖,血头还是知道该找个赤脚医生帮忙,要么,也会取取经,针头要放在开水里煮一煮的基操还是会的。
即使这一步基操被省略了,针头被交叉使用,毕竟还存在一个概率问题,染上点什么毛病的概率还是比较乐观的。
到后来,生物制药企业的某采购员发现他们企业的原材料大部分来自汝宁,把老板那句“要把企业当成家”的话听进肚子的他,就把这个事情上报了,接着上会一讨论,制定了一条新策略——为降低物流成本并减少中间环节,少让中间商赚差价,直接去源头建立单采站。
单采,要用比较科学的方式进行解释有点复杂,但用通俗点的话来解释会比较简单,它的基本原理就是这样,从卖血者体内抽出800毫升,满满两大袋的“全血”,然后放到离心机里骨碌碌一转,再经过净化分离,上面那一半留下,下面那一半(红细胞)还给卖血者,同时也拿到三五十不等的卖血钱。
也就是说,单采有一个抽出再回输的过程。
通俗地解释完毕,再用半专业的方式解释一下离心机的工作原理。
单采站普遍采用的离心机里被分成12个小锅,每个小锅里放两袋血,离心机转速非常快,经常会出现血袋被甩破的情况,离心机内核会被鲜血污染,而采血站只会把破损严重的血袋扔掉,不太严重的换个血袋接着甩。
而在这个过程中,采血针头始终扎在卖血者的静脉上,因为不规范的操作,回输给卖血者的红细胞未必只有自己的,很可能还有其他人的。
当这种情况出现,卖血者就可以开始嚷嚷:“谁啊,谁啊,你的血和俺的血混在一块,你有没有脚臭啊,不会传染给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