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134 回校(第2/3页)

“顾老师是该休息休息了。”

“感觉拍完《星际觉醒》,顾老师整个人又干又瘦。”

“到这个时候,慢一点也没有关系。”

整个暑假顾熠都没有露面,为数不多的照片都出自京大,然而,这两个月,网上有关顾熠的消息却一直没有少过。

暑期档结束后,《山花》在年度票房排行榜的位置退到了第七。

换而言之,在竞争无比激烈的暑假档期,只有三部电影的票房成绩超过了《山花》——清一色的高成本商业片。

辛如晨《父亲的河》在暑期档的末尾上映,因为这部电影的题材与《山花》有相似之处,剧组宣传的时候或多或少在往《山花》靠。

唐懋倒不介意这种事,顾熠在学校里没空看新闻,再说,他也不在乎《父亲的河》这样宣传。

非同一档期的电影本身就不是竞争对手,文艺片的票房变高,会吸引资本投资这一题材,也能鼓励更多导演和演员关注这一题材。

客观来说,《父亲的河》剧本能递到顾熠手里,水准绝对是不错的,可《父亲的河》最终没能复制《山花》的成功。

电影票房的确过了亿,没有太亏,却也没大赚,毕竟导演和辛如晨两人的片酬都不低。

影评人剖析《父亲的河》时,最多的评价就是辛如晨的发挥不够稳定。

在表演与他年龄相符合的戏份时,他能有令人眼前一亮的发挥,可当角色慢慢步入中年、老年时,他的表演就不太跟得上了。

也就是说,如果说电影前半部分的水准称得上优秀的话,后半部分就有些糟糕了。

文艺片的优势不在于炫目的特效和惊险刺激的剧情,而是细腻的情感与镜头语言。

商业片是剧情塑造演员,角色的框架已经提前定好,演员只要在框架里发挥就足够了,但文艺片不同,演员的发挥影响整部电影的风格与节奏。

《父亲的河》只能算一部合格之作,却算不上佳作。

它是辛如晨满含期待掀翻顾熠的作品,却没有掀起太多水花,尤其在竞争激烈的暑期档,《父亲的河》上映并未太久,就被影迷们遗忘了。

电影上映时,宣传的口径全是「对标《山花》」,辛如晨的粉丝也信心满满地认为,这部《父亲的河》上映后,辛如晨至少能入围一次云星奖影帝提名。

结果却是,只有《山花》屹立不倒。

顾熠的粉丝已经没有兴趣去嘲笑辛如晨的粉丝了。

尽管「八卦洲」的论坛帖在《父亲的河》上映时又被顶到了首页,但却很少有网友真情实感地拿《父亲的河》对比《山花》了。

帖子的第一页里,辛如晨的名字还被反复提及,可到了现在,帖子已经被刷到了第十页,后面的楼层里,几乎所有人都在讨论顾熠的实绩。

辛如晨的粉丝或许还把顾熠当成竞争对手,但顾熠的粉丝已经不这么认为了。

……

“顾老师,你怎么这么憔悴?”

开学后不久,顾熠的舍友们都回了学校,他开始一边上课一边跟项目,偶尔还嘲笑一下在烈日里被晒成黑皮的新生们。

——虽然他自己没有白多少。

回了学校之后,挨晒的日子少了,顾熠依然没有恢复原本的肤色,还是很黑,不过皮肤干裂和破皮的情况倒是已经不见了。

舍友们给顾熠带了家乡特产,顾熠尤爱川省的风干牛肉干,吃到上火也必须多吃。

除了泡实验室外,课题组的讨论也很频繁,顾熠偶尔会被老师带出去开会,在一众博士生和研究生里,他是为数不多的本科生。

虽然……

同一间会议室里,会有刚刚20出头的博士和他这种稍显沧桑的本科生。

“G大的课题挺有意思的,这个课题我之前也考虑过,但是一直没做。”老师道,“我对结果没有把握。”

顾熠点了点头。

巧合的是,类似的课题他上辈子的确做过。

“你是不是有其他想法?”老师问,“我看你对这个课题挺感兴趣。”

“说来听听。”

顾熠就把自己的想法说了,老师只听了一会,就让他把总结的内容发过来。

“这个内容跨学科了,你要是感兴趣,等我那边的项目结束了,你可以单独做一个。”

这次老师倒没有和顾熠说别浪费化学天赋类似的话———在化学和演员两个领域,能做到顶尖的只有一小撮人,顾熠在化学上的成果还没有显露出来,身为演员的天赋却完完全全凸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