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九章 五弊

当然孔贞运虽然脾气又臭又硬,但也不是傻子。

自然也不会因为张顺提出来一个新颖的概念,就会抛却了自己先前的行为准则,为之出生入死。

果然,这老儿听了张顺之言,不由又问道:“分封建国,周之弊制。柳河东《封建论》论之入骨矣,不知殿下如何看待?”

什么劳什子《封建论》?张顺听说过,却没读过。

不过好在他自有一番“歪论”:“此一时也,彼一时也!”

“自西周以来,诸侯并起,秦秉商鞅之法,设置郡县吞并六国至今已经二千年矣!”

“此法于我中国,固然为上佳。奈何蛮夷之地,不识圣人之教,不得已为之耳!”

“譬若大明国初之卫所,如今之土司,盖莫例外!”

原来明朝的卫所制继而土司制,从某种程度来说,便是东周分封建国的变种。

只是由于时代不同,明代“京畿”实力极为强大,除了极个别土司造反以外,绝大多数卫所、土司大多数颇为老实。

“那……夫万里之遥,殿下又准备如何制之?”张顺这话一出,果然那孔贞运便不在这个上面纠结,反倒开口问道。

“制之?为何要制之?”张顺不由笑道。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贞运笑着引用了《论语》中的一句话道。

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告诉我们,如果你控制不住各地诸侯,那么分封制的下场只有一个,养蛊养出来一头蛊王,然后彻底把你吞进去。

“西周京畿,不过千里,尚不及诸侯一大国,焉得不败?”张顺便接话道。

“今我中国,不啻万里,百姓亿兆。若能足食足兵足信,此诚可用制天下也!”

“如何足食足兵足信?”孔贞运闻言,又追问道。

“当今天下之弊者五!”张顺岔开五指,忍不住比划道,“一曰:贫者无立锥。民以食为天,贫者无立锥之地,自然天下大乱。”

“其法有二,一曰损有余,二曰补不足。夫损有余者,取前朝皇室勋贵旧地以安百姓;复补不足者,辽东虽然苦寒,却也又沃土千里,可招徕无地农民以耕之,不数哉,皆为良田矣!”

原本辽东地区在明朝开发之下,到明末农业已经极为发达。

结果,在老奴、洪太两代人的“努力”下,早已经变成千里荒地、民不聊生的局面。

如今辽东即下,那么重新移民垦殖,充实辽东,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至于后世吉林、黑龙江以及蒙东一带,由于几乎都是荒地,自然非一朝一夕之功。

“二曰:禁海令。自明成祖下西洋以后,前朝多海禁,沿海百姓皆苦之。”

“及朝廷力衰,走私横行而朝廷不能得其利,此亦前明之弊也。”张顺继续道。

“故而,本王下令开海,由朝廷、坐商、海商三家联盟,三家分利,以为长久之计,一改明初明成祖一家独大之弊。”

“好,这个好!”孔贞运听了张顺这话,不由满意的点了点头。

毕竟当初明成祖一干人等拿胡椒、苏木折俸之事还历历在目,让一干官僚心有余悸。

如今张顺定下了三家分利之策,至少大家的俸禄有保障了不是?

“三曰:重农抑商。”张顺又笑道。

“据本王所见,山西之铁,造而为针,东可行销朝鲜日本,西可行销吐鲁番以西。其民不耕不稼,亦可生活。”

“杭州、宁波之民,购他处之生丝、丝绸、茶叶等物,继而出海,获利亦数倍不止,堪称富足。”

“前明不以此为利,反而听之任之,实乃国之大弊。”

“以本王之见,外海既开,那么内河、内海及驿道皆可开之,以供商人出入。”

“百姓得其利,朝廷得其财。”

“此亦理所当然耳!”孔贞运倒也没说些什么,反倒十分信服点了点头。

原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自明末以来,以张慎言为代表的一干士人已经认识到商业的重要性,开始鼓吹“工商皆本”,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那山东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齐国就以“鱼盐之利”富甲一方。

耳濡目染之下,山东出身的孔贞运对此倒也无甚偏见。

只是他还是皱了皱眉头,提醒道:“民以食为天,若是天下百姓皆逐利而去,坏了田业,那边是罪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