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三章 做学问是有门槛的(第3/3页)
所以推广杏庐的事情简直顺利的不能再顺利了。
唯一的缺点就是费钱。
短短数月,就烧了足足一百多万贯钱。
这些钱放在宋明清时期不算什么,可是放在如今的大唐,那就是一笔巨款。
要知道,大唐在修桥补路上面的拨款,也才三十万贯而已。
相比起来,推广蒙学的事情就省太多了。
除了李渊做主在长安城内开设的几家蒙学,内库出了一点钱以外,剩下的诸如张亮、张平高、许世绪等人开始的蒙学,朝廷也好,内库也好,一分钱都没花,都是他们个人出资。
不过,不花钱的事麻烦也多。
几乎所有开设蒙学的武勋,跟当地的世家豪门都产生了冲突。
不是在争抢有名望的先生上产生了冲突,就是在教授学问的时候产生了冲突。
有人就问了,教授学问的时候怎么可能产生冲突呢?
那就得好好的了解了解大唐的知识产权了。
在大唐,有很多知识是人家世家豪门的不传之秘,很多在当地学习,并且学有所成的学子,或多或少都登门求教过。
他们在成为了蒙学的先生以后,会下意识的宣讲人家的学问,然后就讲出事了。
人家世家豪门不答应了,就开始闹了,开始找事了。
比如,琅琊有位蒙学的先生在教授蒙童们写字的时候,下意识的传授的蒙童们王氏的笔法,被王氏知道了,就不答应了,就闹上门了。
事情密报到朝廷的时候,还在闹。
有人可能会觉得,临摹王氏书法的人在大唐有很多,为什么王氏不找其他人去闹呢?
这就是阶级的问题。
在大唐,有门第的人学习人家的学问,会获得极大的宽容,没门第的人学习人家的学问,会被人以窃学为名,喊打喊杀的。
看似可以随便印刷,随便宣讲、随便学习的各种学问,其实是有门槛的。
要越过这种门槛,只有两种方式,要么你是门槛里的人,要么你得重金求取,并且保证绝不外传。
而这两点,没有一点是贫寒百姓能够满足的。
这也是世家豪门把持学问,让自己一直处在智者位置上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