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章 看来殿下猜对了(第2/3页)

等到击退了突厥人,再回过头来收拾他们也不迟。

“您能不能再给臣一天的时间,臣一天之内,一定给您答复。”

杨师道快速的说着。

人在做生意的时候,最怕有人出来竞争。

一旦有人出来竞争,人就容易乱了方寸。

毫无疑问,杨师道现在就乱了方寸。

李元吉略微思量了一下道:“一天时间不行,我已经没有那么多时间了,我只能给你三个时辰,三个时辰后给我答复。”

李元吉说到此处,摆摆手,示意杨师道可以走了。

杨师道犹豫了一下,果断的答应了一声,快速的离开了武德殿。

没过多久以后,在京的杨氏族人就聚集到了杨师道的驸马府。

入夜的时候,杨师道跟族人们商量出了一个结果,答应了李元吉的价码。

不过中间却出现了一点波澜,那就是杨氏将苏定方等人抢去的七万多石粮食也算在了其中。

对此,李元吉表示反对。

“我让你们杨氏三五日之内给我一个答复,可你们足足让我等了小半个月,这难道不需要付出代价吗?”

武德殿内,已经掌了灯,李元吉坐在灯火摇曳的地方,盯着满脸疲态的杨师道质问。

杨师道张了张嘴,最终却没有再说一句话。

事已至此,已经没必要再在这件事上做太多的计较了,李元吉纯粹就是趴在杨氏背上吸血,杨氏只要还惦记着赵州李氏的家业,就只能任李元吉宰割。

一百万石粮食都给了,七万多石也就不好再多说什么了,就当是个添头。

最终,双方商定,一百万石粮食分十次交付,其中四次运往洛阳的粮仓,以填补洛阳粮仓的空虚,六次运往长安,以填补长安粮仓的空虚。

在商定完了交付方式的第二日,杨师道就带着府上的仆人们押送着十万石的粮食到了民部交付。

李元吉突然觉得自己似乎要少了。

因为据长安城各处的探子密报,杨师道在筹措这些粮食的时候压根就没费什么工夫,只是带着人在府上的粮仓,以及公主府的粮仓搬了搬就凑齐了。

据说他府上和公主府府上的粮仓里仍有余粮。

而杨氏在京的其他族人府上的粮仓还没有动,杨氏在京开设的粮铺里的粮食也没有动。

杨氏在弘农的几处存粮的地方的粮食也没有动。

李元吉杀猪的心思就更浓烈了。

因为他清楚的感受到,大唐不是没有粮,大唐也不是没有充足的粮食供应给百姓,而是达官贵人和世家豪门的人将市面上绝大多数的粮食都收集起来了,囤在了自家的粮仓,情愿看着粮食在粮仓里发霉,也不肯拿出来发卖。

这就造成了明明今年是个丰收年,朝廷却没有足够的粮草供应大军,也没有足够的粮草去赈济百姓的窘境。

这跟有钱人将钱埋在地里,也不愿意拿出来在市面上流通,使得国家出现了钱荒是一个道理。

虽说这些粮食、这些钱,都是人家凭本事赚的,人家可以随意处置,但占据国家相当大的资源赚到的钱粮,不拿出来供应国家,对国家来说没有好处。

时间长了就会出现缺粮、缺钱的窘境。

粮食还好,每年都有新增,可钱就那么多,你囤一部分,市面上就少一部份,囤的多了,市面上流通的就少了。

国家要是能找到新的矿脉,能组造出更多的钱还行。

要是找不到,那就会闹钱荒。

国家的经济就会出现重大的动荡。

所以,站在掌权者的角度看,这些人都是猪,都该杀。

掌权者需要维护的从来都不是某一个人,又或者是某一群人的利益,而是绝大多数人的利益。

只要能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维护好,掌权者屁股下的位置就会稳如泰山。

至少,国家内部不会有太多人反你,也不会闹出太大的动静。

至于国家外部,那又是另外一种问题。

李元吉有的是办法打破这种达官贵人和世家大户垄断钱粮的窘境,无论是开发滇铜、发行交子,亦或者是南粮北运、大力推广水稻种植,都能解决这个问题。

只不过,现在并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

现在最需要解决的就是突厥人来犯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