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第3/3页)
银城故作认真状:“既然如此,你们做你们的王,我等见着丈母娘再与伊理论!”
银月听说,便怪银蟾道:“你看你——”
一面又说银城:“你听她呢!阿嫂对你还不够好啊?贪心不足,你还要怎样?”
银城还未开口,银蟾先笑道:“这项你放心,他只是嘴边讲讲罢了;人家——嫌虽嫌,心肝生相连——”
“谁的心肝生相连?”
众人闻声,抬头来看,却是住后巷路的一个妇人,正在门口探头。
“阿藤嫂,来坐啊!”
“免啦——”
妇人客气一番,只招手叫银月:“你出来一下,我有话与你讲!”
银月只得出门外去,两人细语半天,等妇人离开后,才又回来坐好。
贞观早就注意到:银城的脸色有些异样,此时,听他出声问道:“什么事情?”
“——”
银月停了一会,才说是:“伊讲——后巷路的阿启伯……偷摘我们的菜瓜——”
银城变脸道:“坏瓜多籽,坏人多言语;你们莫听伊学嘴学舌——”
才说完,新娘子正好进来;银城见着,转向妻子说道:“以后你注意一些,将后门随时关好,莫给这些妇人进来;她们爱说长说短,尽讲些有孔无笋的话;家里这么多女孩子,会给她教坏——”
新娘子静默无一言,众姊妹却齐声驳道:“伊要进来,哪里都行进来;阿嫂关门,伊照样可以叫门啊——”
“叫门也不要给她开!”
众人道:“哪里有这样不通人情的?!再说,我们也不是没主意的人,什么不好学,得去学伊……你呀,莫要乱说我们!”
“……”
姊妹们虽然嘴里抗议,心内还是了解,银城是为着大家好;因为阿藤嫂的行径不足相学,而且要引以为诫。
饭后,众人各自有事离去,留下贞观静坐桌前呆想;她今日的这番感慨,实是前未曾有的。
阿启伯摘瓜,乃她亲眼所见;今早,她突发奇想,陪着外公去巡鱼塭,回来时,祖孙二人,都在门口停住了,因为后门虚掩,阿启伯拿着菜刀,正在棚下割着——摘瓜的人,并未发觉他们,因为祖孙二个都闪到门背后。贞观当时是真楞住了,因为在那种情况下,是前进呢?抑是后退?她不能很快作选择——然而这种迟疑也只有几秒钟,她一下就被外公拉到门后,正是屏息静气时,老人家又带了她拐出小巷口,走到前街来。
贞观人到了大路上,心下才逐渐明白:外公躲那人的心,竟比那摘瓜的人所做的遮遮掩掩更甚!
贞观自以为懂得了外公包容的心意:他怕阿启伯当下撞见自己的那种难堪。
可是,除此之外,他应该还有另一层深意,是她尚未懂过来的;因为老人家说过:他们那一辈份的人,乃是——穷死不做贼,屈死不告状。
祖、孙二人,从前门回家以后,阿启伯早已走了;贞观临回“伸手仔”时,外公停脚问她道:“你还在想那件事?”
“嗯,阿公——”
“莫再想了!也没有什么想不通;他其实没错,你应该可以想过来。”
“……”
“还有——记住!以后不可与任何人提起——”
“我知道——阿公。”
——当时她的头点得毫无主张;但是此刻,贞观重想后巷路妇人告密的嘴脸,与外公告诫自己时的神情,她忽地懂得了在世为人的另一层意思来……
贞观坐正身子,将桌前与书本并排的日记抽出,她要把这些都留记下来。
贪当然不好,而贫的本身没有错;外公的不以阿启伯为不是,除了哀矜之外,是他知道他没有——家中十口,有菜就没饭,有饭就没菜;晒盐的人靠天吃饭,落雨时,心也跟着浸在苦水里……
她是应该记下,往后不论自己做了母亲、祖母,她都要照这样,把它说给世世代代的儿孙去听,让他们知道:先人的处世与行事是怎样宽阔余裕!
也就在同时,贞观想起“史记”周本纪里的一行文字:“守以敦笃,奉以忠信,奕世载德,不忝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