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国债(第3/3页)
以齐国百万人口规模,众多的工坊厂矿,以及繁荣的海外贸易,使得政府每年财政收入达六百多万汉洲银元(折合白银约七百五十多万两),相较于亡国时的崇祯朝财政总收入不到400万两白银(当然,明朝还有价值近两千万两白银的实物税收入),可谓财政充裕至极。
但齐国财政花费的大头——移民费用,每年预算支出却是在两百六十万左右,占了四成的财政收入。尽管移民运输的主体都是政府控制下的运输商社所为,但每个移民从登船运输开始,到二次移民转运、地方安置和后续的各项生活物资补贴,所需支出的费用达二十到二十五块汉洲银元,成为齐国内阁政府最大的财政支出费用。
齐国内阁的财政,除了个别年份稍有盈余外,基本上每年都是财政赤字,使得政府至今为止,已经负债三百多万汉洲银元,并且还隐隐有持续扩大的趋势。
经过二十多年的政府运行,大多数官员已对货币和经济之间的关系多少有些研究了,知道国内市场不能一味地投放过多的货币,以弥补政府越积越多的赤字。虽然,汉洲本土发现了几座储量丰富的金银矿,尤其是数年前平灭了位于东北内陆地区所谓的大明王国后,据有山阳堡(今澳洲芒特艾萨市)那座超级银矿(著名的坎宁顿银矿),理论上可以为政府提供数之不尽的金银。
但是,以齐国区区百万人口,据有如此多的金银又有何用?正如大王所说,金银不过是一种具有一定价值的货币,是用于物资交换的媒介手段,每个人最终享用的,仍旧是实实在在的各类生产和生活物资。再者说了,在汉洲大陆周边地区,能提供丰富生产和生活资料的国家只有齐国本身,完全无法做到那种豪气地买买买模式。
“所以,这汉洲大钱庄给出的建议,发行政府国债,就是解决目前财政危机的唯一法子了?”张文琪沉声问道。
“听闻在欧洲地区,发行债券,筹措资金,向来是国家解决财政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户部尚书孙维建斟酌着词语,小心地说道:“汉洲大钱庄和汉洲进出口商业银行拥有不少精通此道的夷人,建议政府可以仿商社和工厂为例,向市场发行债券,以获取急需的资金。”
“国家向百姓借钱?”内阁次辅毕正行皱了一下眉头,有些担忧地问道:“此举,是否有些孟浪了,多少有违国家体统。……大王那边,会不会因此斥责我内阁政府荒诞无稽?”
“……应该不会。”内阁次辅齐远山摇摇头说道:“大王向来支持内阁政府革新要大胆尝试,小心施政。凡是有利于我齐国发展,能改善和提升国内民生之举,皆可行之。我建议,户部和国内几家钱庄好生合计一番,拿出一个可行的条陈出来,呈送内阁。只要我齐国能快速发展,财政收入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向民间借些债务,理应有能力偿还。”
内阁首辅张文琪闻言,微微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最早的国债,诞生于1262年的威尼斯。当时,为了筹措与热那亚之间的战争费用而发行国债。但与之不同的是,国债过去都是由国王向金融业者或商人借款,而且常有赖账不还的情况,使得由国王出面借款的信用度极低,让商人们找尽各种理由拒绝借款要求。
而现代意义上的国债,则产生于英国。光荣革命后,国家主权由国王转移到了议会,偿清债务的对象由国王变成议会,拥有国家的主权者“国民”所交的税,便成为了债务还款的保证,国债从此成了能够确实回收的借款凭证,并开始被人们视为货币使用。
在一个多月后,齐国内阁户部委托建业金融证券交易所代为发行两年期五十万汉洲银元记名债券,利率百分之六,以国家财政税收为还款保证,内阁政府为之背书,面向国内所有商社、工厂和普通民众全面发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