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萨摩藩的暴走(第3/4页)

五月,数次北伐清虏而未有寸进的大明秦王、太师、东阁大学士孙可望,终于放低姿态,派人至汉兴岛,请求齐国派出有力水师舰船和火器部队,于清虏侧后和长江水面,掩护大明军队过江再行北伐之举。

按照大明的作战部署,此次北伐将分三路,西路以四川刘文秀为主,攻汉中;中路居湖南的白文选和江西的李定国,攻湖北和安徽,直捣河南;孙可望自领大军,攻江淮,推进至然后山东、河北。另外,孙可望还命郑芝龙、张煌言两部,击南通和泰州,配合主力大军侧击江淮沿海府县。

而齐国则需派出主力舰船掩护中路和东路大举过江,并提供有力炮兵部队,配合大军攻城拔寨。同时,联合大明耽罗岛(今韩国济州岛)、云州(今日本北海道)领地,于辽东、天津、山东等地小规模登陆,虚张声势,以扰乱清虏后路。

届时,整个北伐军事行动,将动员军队三十余万,民夫百万,战线绵延数千公里,力图在第一阶段的军事行动中,占据汉中、河南、湖北、安徽以及江淮广大地区,将战线推到山陕、河北、山东,最大限度压缩清虏的统治区域。

战役从7月底发起,西路的刘文秀初期进展非常顺利,8月,分别从巴州(今四川巴中市)、广元攻入汉中,清虏平西王吴三桂、川陕总督李国翰未做抵抗,退往西安,然后凭借险关要隘,死死地将明军阻在秦岭一线。

中路白文选在湖广战场,先胜后败,在顺利攻克武昌后,8月18日,在随州遭到清虏五千余骑兵的猛袭,损兵万余,狼狈逃回武昌;随后,清虏挥兵西向,以迅疾之势扑向荆州,8月24日,明军猝不及防,再遭失利,不得不退回长江南岸。

江西李定国部明军于8月10日渡过长江,一战即破安庆,随后连破桐城、庐江、舒城,并于8月22日,聚兵三万余围攻庐州(今安徽合肥市),清虏据城死守,与明军展开惨烈的城池攻防战。

东路孙可望部,于8月6日,在齐国海军舰船的掩护下,分别从南京和镇江渡过长江,攻入浦口、扬州,随即迅速向北攻击前进。

兴安侯冯双礼领兵四万在攻破浦口后,8月15日,占滁州;8月25日,陷凤阳;9月4日,破宿州;9月16日,进逼徐州。

镇虏侯张虎领兵三万余,夺占扬州后,迅速扫荡周边府县,先后攻克江都、仪真(今仪征市)、泰兴,随后于8月17日,北上往攻高邮,两日即克;沿着运河,水陆并进,8月24日,占宝应;9月2日,夺淮安;9月9日,克宿迁;9月18日,破睢宁,从东面进抵徐州附近,即将与冯双礼合兵,共同围攻徐州。

相较与孙可望部明军主力推进迅速,作为偏师的郑芝龙和张煌言却是进展缓慢。在8月中旬,二人分别渡过长江,攻入泰州和南通后,便分兵袭取江北各地,至9月初,待孙可望明军已经推进到徐州附近时,二人才各自领兵缓缓向北攻来。9月中旬,郑军攻克灌南县,张煌言部攻占响水县,然后驻兵不进,等待徐州战场的消息。

齐军动员集结陆战队三个营一千四百余,汉兴岛乡兵、长山岛乡兵四百余,忠义军(招募的日本流浪武士组建)六百余、自救军(大明难民组建)三个营头两千四百余,共计兵力五千,于7月27日,在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市)登陆,然后快速往西攻击前进。

沿途府县城镇驻守的清军在见到以黑色军服为主的齐军后,无不望风而逃,使得齐军突进速度非常快,至8月15日,齐军先后攻克东海、新沂、郯城。待九月初,闻知孙可望主力已经推进至徐州,遂大着胆子继续往西攻去,9月15日,在火炮仅仅轰了两轮后,邳州城的清军便大开四门,举城投降。

清军仿佛对齐国军队都怀有一种深深的畏惧感,别说与之进行野外浪战,就是据城而守,也是仅仅象征性地守个半天,随后要么献城投降,要么弃城逃跑。

这次配合明军北伐,齐军完全凭借一己之力攻入内陆一百四十多公里,占领了一州三县,而自身损失极其轻微。鉴于徐州已经聚集了明清双方近二十多万的军队(李定国攻克庐州后,亦领兵四万进抵徐州),准备进行一场宏大的战略决战,齐军以五千余兵马,自然不会上赶着过去,贸然掺和进去,遂停驻于邳州,密切观望这场战役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