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李清照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第2/6页)

“好一个大宋,好一个大宋,我还以为他灭亡大唐,社会繁荣安定,是中原强主,结果居然成了个笑话。”

“士可杀不可辱,倘若这两位皇帝有点骨气,

就应该自杀,保存最后一点颜面!"

“不要叫大宋了,干脆叫大送。”

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旋即站起身来,拔出佩剑,看向北方:"蛮夷觊觎神州大地,该杀!”

以前刘彻一提到北攻匈奴,肯定要有官员出来反对。但现在一个人都没有出来劝谏。因为他们也很愤怒。

泱泱华夏,怎可被蛮夷亡国灭种!

那金人也是北方的民族,是否就是匈奴人的后代呢?他们现在阻止北伐,很可能就是民族的罪人。

更何况,谁都能看到天幕,这个消息传出去,肯定是国民最愤恨蛮夷的时候。帝国双星卫青和霍去病风华正茂,是无上的利刃,可以深深插进匈奴的胸膛。天时地利人和,再没有比这更好的时机了。

秦始皇气不打一处来,不知道该骂谁了。

大宋太弱才亡国的,那两位宋朝皇帝已经没有正常人的荣辱心了。反倒是金人还算是正常人,瞧不起这两位皇帝,给他们封了侮辱性的封号。“该封,该封。”

等到秦始皇平复好情绪,便召来王翦和蒙恬:“天幕所说一事,想必你们都看到了,如今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可这还不够。”

“两位将军,可能担此大任?”宋朝太废了,靠山山倒,靠人人倒。

既然未来的人都没有办法灭亡北方蛮夷,那他就自己来!

老将王翦看到那天幕之后,气得两眼血红,立刻跪地说道:“臣愿为陛下肝脑涂地,为后世清除匈奴之祸!”

秦始皇:“你们要多少兵?”

老将军王翦如实说道:"陛下,匈奴狡猾,起码要五十万兵马和充足的粮草,才有八成把握。”

秦始皇合上眼眸,思索片刻便说道:“修建皇陵、行宫和长城的事情暂缓,调兵遣将,出击匈奴。”

秦朝修长城主要目的是防御匈奴,如今既然要出击匈奴,那就暂时不用了。如果能让匈奴亡国灭种,那么就再也用不到长城了。

大唐李世民惊骇到眼前都有点眩晕。

在他眼里,宋朝从“疯狂攫取他国财富的霸主”硬生生急转直下,变成了“没有骨气的弱国”。

李世民: "弱国没有话语权,原来他们发展经济,是为了和蛮夷和谈!

"他咬牙切齿,恨不得择人欲噬。秦汉两朝看宋朝,没有那么多代入感。

可对大唐来说不一样,大宋夺取了大唐的神器,如今却如此卑弱。耻辱,太耻辱了!

这比被"强大的宋国"灭亡还要耻辱一百倍。相当于被看不起的人打败了。

李世民越想越气,捂着胸口,胸膛剧烈起伏,心跳如擂鼓。百官赶忙叫太医。

李世民吃完了太医开的安神药丸,心中总算平静下来,开始冷静思考对策。没过多久,他就下了决定:"后世子孙不中用,竟让蛮夷踏破中原,这是他们的罪过。可现在想想,也并非没有征兆。"

“突厥、契丹、吐蕃、回纥都曾掳走无数大唐人,连广西的小国也敢劫掠唐人。”

“朕从前不将他们放在眼里,如今看来,却是为后来的亡国灭种的灾祸埋下了伏笔。”

“来人,明日开朝会,商讨进攻异国之事。”他不要万国来朝了,他要鲸吞万国。

宋哲宗时期,宋哲宗硬生生地吐出一口血来,手帕上大片猩红,和眼睛是同样的颜色。

旁边的宦官惊恐不已:“太医,快叫太医!”

宋哲宗双目血红,面色阴沉沉的,仿佛暴风雨前的宁静:"来人啊,朕要下诏书。"

"朕如果驾崩,立刻立简王赵似为帝。即使朕的兄弟全死光了,也不能立端王赵佶,只能从宗室挑选。”

“向太后以一己之私玩弄权柄,扶持赵佶继位,变更新法,霍乱朝纲,致使国土沦丧,实乃国之罪人,本应死罪。”

“朕念向太后教养先帝子嗣有功,免除其死罪,入皇家寺庙为尼,永不得回宫。”

宦官颤抖着手,记录下陛下的遗诏,深深感觉到,大宋的命运,都被这一份诏书深深牵动。

此刻还是端王的赵佶在家着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反复踱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