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辛弃疾(第5/6页)
【这个时候,已经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次年差知镇江府,这一变动,使得年迈的辛弃疾也不由得为之精神一振,但事实证明,韩低胄只是想拿辛弃疾当个招牌,并不是真的想要重用他。】
【于是辛弃疾知镇江府时,曾登临北固亭,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一首传唱千古之作——】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嬴得仓皇北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除此之外,还有一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被起用也没有得到重视,韩低胄主战又没有多少本事,最后在辛弃疾遭受一连串打击,心力交瘁,并失望辞免的情况下,朝廷竟还想再次起用辛弃疾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府赴任。】
【但诏令到铅山时,
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同年九月初十,辛弃疾逝世,享年六十八岁。】
【据说在辛弃疾临终的时候,还大呼"杀贼!杀贼!"而在他身故之后,家无余财,仅留下了生平的诗词,奏议,杂著,书集等物。】
听着辛弃疾这一生,于历朝历代下,不少人都不由得有些沉默下来。
这南归,当真是还不如不归!
生生蹉跎了四十几年,哪怕不是当事人,也是不由得生出一股憋闷之气来!实在是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啊。
结合这辛弃疾的词作,再对比这辛弃疾一生的经历,尤其是人生的后四十几年,着实叫人忍不住叹息和感慨一声。
只希望现在这南宋朝廷,已然不是历史中的模样了吧。
否则如此的爱国之才,若是一生还落得如此下场,那当真是叫人实在难以介怀了。不过想来,也应当不再是原来的面貌境况了。
【继苏东坡之后,辛弃疾的词再次突破了描写婉约情思的内容和边界,是真正的豪放派词风,他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以及忧虑等,全部寄寓于了词作之中。】
【比如还有一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气势豪迈,语言技巧高超自然,是为“壮词”。
风格沉雄又不乏细腻之处,既抒写了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也倾诉了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其词作通读下来,难免叫人热血沸腾,心有同感,同时又因善用典故,也充斥着古典的意象,实属是对词作发展的一大突破。】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立马定乾坤。】
【哪怕辛弃疾对当时南宋朝廷的屈辱求和有过颇多谴责,但观他大多的词作内容,却也不难看出他的爱国情怀,只可惜当真是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也命运多舛,但错不在辛弃疾,而是当时的朝廷太懦弱无能,实在无能为力是矣。】
"现在不是了。"
少年辛弃疾坚定看着天幕:"因为有岳将军在。"因为也有天幕在。所以现在不是了。而他也会一直在。
【宋词发展我们就讲到这里,其实还有很多优秀的词人,他们的词作也可堪一绝,不过这里就再不多说了。】
【之后古诗词的发展,到元明清时期,先前我们也已经说过,由元杂曲和明小说顶替了去,所以古诗词由此衰落了下去,这和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境况等脱不开关系。】
【但无论是哪种文化兴起和衰落下去,这些都是独属于我们的灿烂文明,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而包括古诗词,元杂曲,明小说等在内的诸多优秀传统文化,它植根于我们的,不仅是流传下来的千古名作,更是作用在了我们的精神文化之中,从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这其中最重要的,自然是那不灭的精神文化传承!】
【清末,我们遭受了那么多沉重的打击,为什么还能站起来?为什么还能不断的反抗和顽强斗争?】
【近现代,我们落后于西方那么多,为什么能奋起直追,为什么能团结一致,共同对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