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七章 培养对手

听完朱浩描述的场景后,唐寅突然沉默下来。

连一旁的苏熙贵都看出来了,唐寅明显动心,因为朱浩说的情况对于一个名利场上打滚的人来说,吸引力简直不要太大。

朱浩属于“对症下药”。

你唐寅不喜欢混官场,但总喜欢名利、地位吧?

如果给你个地位,不用你在官场摸爬滚打,不需要跟朝中大臣斡旋,单就挂个名,跟现在一样当个闲人,你能拒绝?

“先生,估计现在宫里朝会已进入尾声,别怪我没提前跟你打招呼,其实安排你当这个翰林学士,事情不一定能成,就算真当上了,你要是不乐意,回头去跟陛下请辞,陛下还是会准允的。”

朱浩以上位者的姿态,跟唐寅说话。

换作别人跟唐寅这么说,唐寅非拂袖离开不可。

我诗画双绝的唐大才子不要面子的么?

可换朱浩这么说,唐寅早就习惯了,好像师徒二人的相处一直是那种插科打诨且相互埋汰的模式,反正更丢人的事都被朱浩见识过,言不由衷追求个名利,倒也不是很过分吧?

唐寅感慨道:“敬道,难怪你连杨用修都能说服,看来这官场事,你比别人都要了解……唉!”

这么一来等于是说唐寅承认,自己的确被朱浩看透了。

一个不需要坐班的翰林学士,对他来说几乎是无法抗拒的诱惑。

朱浩叹道:“先生也别抱太大的希望,就如同黄学士现在也在宫里争取入阁一样,文臣给陛下施加的压力太大了,这是一次君臣间的博弈,以及利益互换,陛下今日有所得,必然会有所失!”

……

……

这一天朝议在君臣相持中结束。

如朱浩判断那般,双方各有所得,各有所失。

皇帝一方,大礼议议题仍旧没有得到最后确认。

连朱四自己都知道,靠跟大臣商议是拿不出任何结果的,要想顺利通过,只有单方面宣布这一条途径,而现在蒋冕还没有致仕,文官主要力量仍旧没有蒙受大到损失,所以这次看起来是为大礼议而争,但真实目的却是对文官派系进行大清洗。

皇帝一方面保持对大礼议势在必得,一边却在关键时候做出退步,然后让朝堂换上更多“自己人”。

文官这边,毛纪致仕,而到最后他们不得不同意让黄瓒入阁,黄瓒以东阁大学士挂户部尚书衔,成为大明排次为第四位的内阁大臣,入阁后主要负责内阁与户部、京仓等对接事宜,票拟方面也主要以拟定户部对策为主。

另外一个改变,就是唐寅从名不见经传的翰林检讨,晋升为翰林学士。

此事看起来很邪乎,唐寅的升迁力度空前巨大,简直是天与地的差别,但这件事上遭遇的阻力,却比黄瓒入阁少很多。

这点可能连朱四自己都没想到。

唐寅虽然只是翰林检讨,但先前他曾总督宣大、内三关军务,差点儿做到了六部侍郎,加上唐寅又是兴王府教习出身,虽非兴王府长史,但因兴王府两位长史张景明和袁宗皋相继故去,唐寅成为兴王府在朝中的标杆人物。

也因为唐寅性格随和……

这点是经过时间验证的,文官集团发现,要控制唐寅,比控制黄瓒、张邦奇、张璁之流可容易多了。

让唐寅来当这个负责议礼的翰林学士,就跟没人来当一样,很多人甚至欣然接受唐寅上位。

等于说……

唐寅不是被硬顶上去的,而是被众人给“捧”上去的。

消息传到戏楼。

苏熙贵激动得差点儿当场跪下。

黄瓒谋划那么久,终于如愿以偿入阁,苏熙贵作为政治掮客,隐身幕后完成了一个“奇迹”,把黄瓒推到了文官所能获取的最高位置上,苏熙贵既能得到黄瓒带来的回馈,又如愿“全身而退”,从此以后他不用再记挂怎么帮黄瓒做事,可以专心投在朱浩麾下。

另外令苏熙贵激动的是,这件事完全由朱浩策划,连朱浩好似信口说的让唐寅当翰林学士都如期兑现。

苏熙贵等于是说在跟朝中仅次于皇帝的实权者一起见证了这件事。

想到以后自己能巴结到比黄瓒更根深叶茂的大树,心情越发激动。

“唐先生,你怎么说?是接受还是回绝?”朱浩不理会正在一边激动得忘形的苏熙贵,笑问唐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