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七章 满人种田也是帮大明种的(第3/4页)
如果一个实验不够,那就再配合一点其他辅助配套的碳氢氧燃烧实验,完全可以和大明科学院那些火药研究单位的日常研究结合着做。
当然,考虑到朱树人本人常驻北京,有些研究和开挂他不适合亲自出面,而北京那边又没有配套的科研院所,未来几年内朱树人也不可能浪费资源去北方复刻一套自立门户的科研机构,
毕竟如今科学发展还处在萌芽状态,需要集中资源办大事、群策群力互相启发。如果另立门户,很容易出现“重复造车轮”的科研浪费,明末的通讯条件也不发达,科研人员分散之后,很难即时获取最新进展,容易瞎忙活。
所以,朱树人的很多先知先觉,只能依靠他的侧妃方子翎,以及他大舅子方以智的名义,挪到南京这边来发现。
好在朱树人已经是天降伟人,根本不需要太多名声,也不用跟科学家争什么名分,所以借谁的口表述都没关系。
几年下来,在朱树人的推动下,科学家们终于“自行”发现了原子和分子学说,认识到了微观世界的最粗浅入门规律。
朱树人把这些人从理论高度领进门后,后续的事情就容易多了。科学家们有了这种思维方式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好奇心自然就会驱使他们去合成更多的东西,把一大堆“容易摘取的低垂果实”纷纷拿下。
科学院中传统研究医学的部门,率先想到了用化学方法配合中药矿物,提炼更精纯的毒药和消毒剂,还有其他的杀菌外用药物,极大提升了大明的基础医疗和公共卫生水平。
有了原始消毒剂的世界,传染病和瘟疫的爆发率就能极大压制。
而火药生产部门,配合新时代的化学知识加成,也造出了更好的爆破用药。哪怕远远达不到后世诺贝尔搞的炸药的程度,但超越历史上西方19世纪中前期的早期炸药水平,却是绰绰有余的。
有了更好的民用爆破药后,大明的各类基建工程,修桥筑城造路,成本都低了很多。
虽然还是没有机械化的施工器械,但至少可以便宜大规模使用爆破了。南方原本就多山,一直到17世纪江西、湘南和四川、云贵的基础设施还非常落后,道路条件巨差。
有了便宜的爆破药,朝廷就可以沿着长江三峡、开拓道路条件更好的入川道路,再把四川连接云贵的道路条件提升一个档次,
对于改土归流和凝聚西南夷、强化烟草和其他热带嗜好品作物贸易、提升西南夷对大明统治的认同,都是大有裨益的。
整整三年的种田发展,大明南方对山区偏远各省的控制和认同明显提升了,北方则是丰衣足食,常平仓军粮丰足。
军队的训练和建设也没有落下,为了未来的游击追击战,大明倾注了更多资源建设火枪骑兵部队。
培训了更多使用线膛枪的龙骑兵狙击手,其他精锐骑兵也都配备了全员双管后膛装填喷子和转轮手枪。
大明主力骑兵部队的火器化比率,基本上已经接近了百分百。哪怕是近战为主的骑兵,也能配一把转轮枪,那战力直接爆表,就算野战中遇到五倍数量的满人弓骑兵,都可以有一战之力——
弓骑兵的火力输出再灵活,能比得上连开六枪的转轮手枪?无非是转轮手枪的有效射程要近得多。但只要大规模军团作战,不给满人放风筝的机会,手枪骑兵配合近战武器,那就是无敌的。
汉人的骑兵部队在经历了千余年被草原胡虏压制后,终于随着又一次质变的武器升级,回到了“一汉当五胡”的程度。
……
大明疯狂种田攀科技的这三年里,其他各方势力当然也没闲着。
满人不得不放弃沿海领土后,只能转移了其战略重心,选择往北发展。
原本已经开发得不错的辽河平原,没多大继续开发的价值和潜力了,容易开垦的耕地早已在过去半个世纪里陆续开垦出来了。
豪格和顺治就把主要精力投注到了北侧的松嫩平原,在那里垦荒种田。
尤其是他们从关内带来了几十万汉人。这些汉人跟大明可能是存在民族认同的,如果放在盛京周边太危险,万一明军再打过来这些百姓倒戈,满清就彻底完了。所以这几十万汉人,尤其是其中一部分工匠,都被满清朝廷弄到了松嫩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