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二章 收回拳头是为了打出去更疼(第2/4页)

所以,这几个月朱树人还吩咐驻军赶快修复天津的港务设施,并且疏浚永定河。运输损耗一降下来,几十万人的吃饭问题,也就不会变成一个天文数字了。

永定河、武清河乃至其他连接天津大沽口至北京的河道,在崇祯年间一直是有修缮的,毕竟当时北京城就靠这几条河维系命脉,一旦淤浅无法通过漕船,京城周边数百万人就得饿死。

但顺治统治的七年里,因为南北方始终处在两个政权控制下,南方的漕运改海彻底断了,多尔衮和豪格也就没有再浪费民力年年清淤永定河武清河,反正人力花下去也没粮食运进来,还不如省点力气少吃几口饭。

七年淤积下来,现在要重新启用,自然也需要费点力气。大明的主战部队将士,对于干这种河工的活儿,内心多少是有点抵触的,但将领们解释了需求后,大家知道这是为了自己的军粮吃饭问题,也就忍了,暂时客串几个月苦力。

……

搞定了这一切之后,朱树人便请示了南京朝廷,准备把北伐的五十万大军,撤回二十万至南方,再分兵十万人往东沿海驻扎,比如驻在登莱、天津等地,只在北方内陆不靠海的位置,留二十万作战部队,以减少军粮消耗,维持财政收支平衡,以利持久。

收复关内的难度,和北逐草原残寇的难度,远不是一个级别的,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如果太急切,把自己吃崩了,再来一波崇祯时的流贼,那绝对是得不偿失。

南京的隆武帝朱常淓本就没什么雄图远略,这次能半年之内收复北京,他就已经很满意了。

至于朝中文官,最鹰派讲究大义名分的史可法,也觉得现在的立功进度已经足够快,所以全部通过,准许朱树人先撤一部分部队南下。

四月初八,朱常淓正式下旨,让朱树人领兵二十万暂且南归,并且带上主要立功将领,回南京述职表功,接受升赏,顺便奏对集议一下下一阶段的追击工作、具体该如何展开。

北方只留下一个河南兼北直隶总督张煌言,暂且主持新光复地区的安抚治理工作,继续剿匪扫除零散残敌。

另外,朱常淓也在旨意中,顺带宣布了对北京城内残留的宫室、宫廷珍宝、宦官宫女的处置意见。

北京紫禁城的后宫需要封存,不必修缮,暂时节省钱粮以示体恤民力,只要把烧毁破坏的残骸清理干净即可。

前朝部分,三大殿没有皇帝亲临,肯定是不能动用的,但左右偏殿、原六部衙门,都可以直接用于办公,还可以挪用一座殿宇作为北直隶总督的临时幕府。

毕竟有明一朝,原本在南北直隶都是不设总督的,也就没有总督办公的衙门,现在新设的官职,配套工作当然也要事急从权。

事实上,不重修被焚毁的紫禁城建筑,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眼下根本就没有符合标准的材料供应,如果强行造,最后降低标准,损失的也是朝廷体面,那还不如不造。

历史上清朝初年,紫禁城很多宫室被焚毁后,可以有材料重修,一个重要的来源,就是明朝留下的十三陵——

从康熙到乾隆年间,中国大地上仅存的尺寸够大树龄够老、可以修皇宫的金丝楠木,已经完全不足了。清朝修紫禁城,很多金丝楠木,是打着“帮前朝修缮年久失修的十三陵”,然后用便宜的新木料给十三陵换上去,再把十三陵拆出来的金丝楠木老料子,用来修乾清宫。

但问题是现在大明回来了,历史上清朝能用的招、明朝统治者绝对是不能学的。总不能让朱家子孙自己把十三陵祖坟的木料拆了来造皇宫吧?这可是大逆、大不孝的罪名。

而只要不拆十三陵,整个华夏大地已经找不够金丝楠木再彻底按旧标准重修北京紫禁城了,有钱也解决不了。就算把一千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整个翻过来,都没那么多金丝楠木大树。

另外,大明一贯是有南北两套六部班子的,只不过原本北京的六部是正式办事的,南京的六部是配套备胎。现在朝廷既然在南方办公了,北方完全不重设六部,也有点体面上说不过去。

所以朱常淓跟史可法商议后,决定在北京重设户部、兵部、工部,以就近筹备决策未来光复作战、进一步驱除鞑虏所需的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