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章 连环蝴蝶效应(第2/4页)
秦良玉闻言大惊,一时不敢相信,她也无权决定这种大事,就逼迫着让对方交代更多理由,不得隐瞒。并表示只要他如实交代前因后果,朝廷绝不会因为他穷途末路,就开更苛刻的条件逼迫他。
考虑到大明朝廷如今是朱树人的岳父在执掌,袁宗第虽僻处边陲,也知道朱树人在招降纳叛方面的好名声——
连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投降,如今都洗白了,还靠着收拾其他流贼残部做回了参将。朱树人还是出了名的喜欢重用那些杀义父来投的流贼酋首义子,简直专门崩击华夏的认干爹伦常秩序。
袁宗第犹豫之后,认定如今局势跟崇祯在世时已经大不一样了,一个仁懦不敢清算历史旧账的新监国,加上一个有灵活道德底线的权臣,他就是投降,问题应该也不大。
最终,袁宗第就如实供述:他之所以西逃,想逐次放弃关中、最后连西安也放弃,逃去陇西,是因为从七月中下旬开始,东边的潼关、蒲坂津方向,就陆续遭到了清军的进攻。
确切地说,来进攻的不止有清军,还有另一支地位比较特殊、因为蝴蝶效应而定位不明的军队,那就是吴三桂的关宁军。
如前所述,历史上清军在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的十月份,才彻底搞定山西河北,然后兵分两路,分别由阿济格和多铎挂帅,一路西征李自成,一路南征南明。
而因为崇祯早死两个月、其他节奏都加快了,如今这一世,清军的这一轮大规模征伐,也就提前到了七月中,刚刚过完最暑热的季节,多尔衮就抢着部署动手了。
而这一世的吴三桂,因为朱树人的蝴蝶效应,此前一直是保持了对管宁地区和关内一两个府的控制的,当初新一片石大战,多尔衮只是从蓟门入关绕道侧击李自成。
因为有海路这条退路,多尔衮把吴三桂逼得再急,吴三桂还能指望从海路撤走相当一部分兵力,最多只会丢下一些殿后打阻击的部队。所以多尔衮也深知这一点,并不像逼太急对方,还想慢慢软化吴三桂,双方就保持了一种微妙脆弱的平衡。
可惜,既然是微妙脆弱的平衡,能保持小半年就不错了。吴三桂也没想到李自成那么不经打,而多尔衮又那么强,
李自成进北京没多久就跑了,而此后四个月里,整个河北、山西两省全境都落入了鞑子之手。一切变化太快,让吴三桂手上的筹码越来越少,也越来越难维持自己的超然地位,他倒是想一直跟多尔衮保持“讨贼联军”的身份,但他已经知道自己不够资格了。
如果吴三桂是个没什么野心的,肯重新回去乖乖做南明的武将,失去藩镇割据的超然地位,那他倒也能跟着朱树人走。
但权力这种东西,一旦品尝过其美妙,实在是由奢入俭难,很少能有人再功成身退的。
吴三桂当然知道过去这几年,朱树人一直在拉拢分化自己的嫡系势力,虽然朱树人一直有帮着关宁军运粮运饷,可那同时也是在收买人心!
吴三桂麾下的张国柱等部将此前已经跟着朱树人南撤了,至少带走了吴三桂麾下四分之一到三成的关宁军老兵!曾经跟吴三桂共事的李辅明部,也被朱树人拉走收服了。
要是选择南下,吴三桂很清楚,以后他一辈子都当不了雄踞一方、自己说了算的土皇帝了。只会被当成失去了根据地的客将,钱粮财权全部仰人鼻息,一旦看你不爽断你供给,立刻就能拿捏。就像《三国演义》上韩馥的谋士劝韩馥控制袁绍那样。
如果吴三桂是个穿越者,知道后世的历史,那他当时的感觉,应该就跟张汉卿丢了东北地盘入关后、会担心被常开申当客将随便调度消耗吧。
出于这种顾虑,他决定最后搏一把,以朱树人为备胎后盾,来跟多尔衮重新谈一个更有可行性的条件。
早在六月份的时候,河北彻底平定,吴三桂就对多尔衮伸出了橄榄枝,希望可以更深入地与清军合作剿贼,甚至可以考虑“放弃关宁根据地”,只要多尔衮答应他另外两个新条件。
第一个条件,倒是跟历史惯性一模一样,便是“身为明臣,只战流贼”,他可以作为清军的联军,甚至是被清军请来的客军,一起打李自成,但也仅限于打李自成,如果清军敢对南明动手,他绝不会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