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一章 亲射虎,看孙郎(第2/3页)

看来女人有点共同的兴趣爱好,对于后宫和谐也是有帮助的。都去吐槽古人写得不好的地方,也就没那么多精力争风吃醋了。

这种嗜好可以鼓励培养,还要创造条件让她们去折腾,就不会天天算计丈夫了。

朱树人如是暗忖。

他正在走神,很快方家人和王公公也来践行了,朱树人也连忙上去见礼,细节自不必提。

方子翎也免不了又跟他说了些体己话,让他保重。

最后让身边侍女跟卞玉京的侍女,跟社团接头似地,一手交书一手交书,然后偷偷摸摸散了。

朱树人当时已经扬帆起航,在甲板上看着岸上二女交易,也是不胜感慨:这世道,女人读书、点评古人,还搞得跟做贼似的,以后沈家立了规矩,这些东西都明着来不就行了。

……

船队起航后,逆流而上缓缓前行,大约也能日行一两百里。冬季长江水量较少,流速也缓些,逆流而上便没夏秋那么费事。

算算行程,初六才能到江陵,初七到夷陵,再往后进入三峡,流速加快,行程就会更慢一些。从夷陵到奉节的六百里,只要还要走六七天。腊月半之前能到白帝城,就算不错了。

旗舰之上,朱树人每日闲着无聊,除了在舱内读书,便是出舱四处巡视,与将士们谈心。或在甲板上架设箭垛,练习射术,修身养性。

刘国能和袁时中,也都跟他同船而行。

刘国能虽已跟着朱树人混了两年,但此前还真没在朱树人的直属指挥领导下作战过,都是自成一军,随机应变。所以对这位顶头上司的日常生活作风做派,并不算太了解。

在刘国能刻板印象里,朱树人虽然深谙韬略,指挥若定,料敌千里,但多半也该是个儒将形象,毕竟人家是无梅村先生门下,两榜进士,天下名士。

最后却看到朱树人亲自在甲板上射箭,而且射术居然还不差,着实让刘国能刷新了认知。

袁时中就更是谨小慎微,唯恐自己曾经从贼的经历被看不起。这次抚台大人居然如此推心置腹,跟他们同船,一点都不担心他们情绪不稳定,这也着实让袁时中感激涕零。

更让他很紧张,总想着好好表现,怕手下举止出错失态、流露出流贼习气。

过了几天之后,大家慢慢磨合熟络,氛围才渐渐放松下来。

这天已是腊月初八,船队刚过夷陵,要通过西陵峡去秭归。

江面渐渐狭窄湍急,船只靠着自身划桨动力和风力,已经难以前行。

好在大军也都有准备,提前组织了足够数量的民夫,给大船前桅和船头纵桁绑上粗麻绳,让纤夫拉纤通过。

事实上,自古夷陵县、秭归县、巫县这三个县之所以存在,而且人口数量明显超过当地耕地所能养活的规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地百姓有很大一部分,都会在农闲时兼职纤夫的工作。

从过往商旅身上赚点辛苦钱,拉一条船走上几十里路过峡谷,弄个一两斗粗粮,也能活好几天。

不过如今秭归县这边的民夫、百姓,却都不是原本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了,至少绝不是一年前就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而是张煌言一个月前刚刚组织移民过来的。

原因无他,原本秭归、巫县的百姓,在张献忠盘踞于此、极度缺粮的那段时间,早就被吃干抹净敲骨吸髓了,

要么从贼给张献忠当兵,勉强有条活路,而不肯当兵或者没体力没资格当兵的,早就被抹杀殆尽。

张煌言光复此地时,拿到的几乎是一片无人区。为了给即将到来的大军拉纤,都得提前移民。

好在张煌言的内政水平还行,户籍整顿工作做得也扎实,加上他之前接手的荆州府,是湖广少有的不曾被兵灾破坏的府。那儿毕竟是原先方孔炤当湖广巡抚时的驻地,人口稠密,有的是失地无地农民。

张煌言就优先挑无地贫农移民,以奖励诱导自愿为主,承诺来了就给吃几个月军粮,由官府养到明年春荒结束后,这期间只要帮着拉纤就好。

明年开春时,还可以自由耕种原本当地居民留下的田园,官府会给重新登记造册承认地权。

有了这两个优惠的条件,才短时间内就吸引到了几万人,拖家带口分散到秭归、巫县居住。